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圈五区”商机无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圈五区”商机无限
名牌产品强势崛起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成果丰硕新型农村谱写和谐
中共郑州市 管城回族区委书记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人民政府区长
商代遗址见证3600年的历史
古代建筑城隍庙
历史悠久的清真寺
环境优美的世纪欢乐园
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蓬勃发展的金岱工业园区
辐射全国的银基商贸城
现代化的宇通客车生产车间
由紫荆山路与东西大街构成的黄金十字架
繁华的东西大街

1948年10月,伴随着全中国解放的隆隆炮声,郑州市第一区在这里成立,后历经九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更名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管城回族区系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位处郑州市的商务中心区,全区总人口37.6万,含26个民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近3万。

建区60年来,管城回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管城回族区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25倍和69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管城回族区还先后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家庭“十五”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这一切,都离不开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同仁及广大群众对管城回族区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值此建区60周年之际,我们特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也期待您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管城发展,共同推动管城实现新的跨越!

早在3600年前,管城回族区就是商王朝的都邑,辖区内有商代的遗址、东汉时期的文庙、明代的城隍庙和北大街清真寺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中国早期文化的代表“二里岗文化”,中外闻名的商都文化等,都为管城回族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人文基础。享誉中外的世界飞碟射击冠军巫兰英、“乒坛皇后”邓亚萍和著名作家魏巍等一大批名人,均出生于此。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管城回族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实力成倍增强。2004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了5倍。200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49394万元,是1978年2283万元的50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722元,按汇率换算,突破了5378美元大关。昔日老旧的管城已一去不复返,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城展现在我们面前。

管城回族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有着传统的商贸积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他们秉承其深厚的商业文化渊源,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了商贸业的升级换代。

由紫荆山路与东西大街、商城路构成的紫荆商圈,总投资30亿元,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以投资10亿元的商圈龙头项目——裕鸿国际广场为核心,易初莲花、金成国贸等15个重点项目为支点,截至目前,入驻企业1000多家,集休闲购物、商务、娱乐、餐饮于一体。

紫荆商圈的建设带动了全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发展,昔日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民房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目前全区已有专业商务楼宇40栋,入驻楼宇企业1777家,涉及17个行业30多个门类,各商务写字楼平均入驻率达80%以上。

坚持走群区发展之路,让管城回族区处处充满商机,比较著名的有银基服装、中博家电家具汽车、圃田建材物流、南三环钢材汽配、大上海城等五大市场群区。目前,辖区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8家,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市场达18家,拥有商户近2万家,年交易额约 300亿元。服装、建材、家具、钢材、汽摩配、电动车等6大商贸特色块状经济,厨具、物流、石材、玻璃、家具、茶叶等6条特色街,更是充满了勃勃生机。2004年以来,全区商业销售总额年均增幅13% 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幅15% 以上。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由1978年的347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8.4亿元。

名牌产品强势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管城回族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定了“龙头带动、平台支撑、中小企业全面振兴”的梯次发展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5.3亿元。

“金星啤酒”、“宇通客车”、“神象面粉”、“方欣大米”、“云鹤食品”、“海嘉方便面”、“雅宝家具”等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的强势崛起,带动了区内其他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管城已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烟草制品为主导产业、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全区的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已占郑州市的三分之一,其中,超亿元的企业8家,“中国名牌产品” 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河南省名牌产品6个,位居各县(市)区首位,名列全省县(市)区前茅,10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2004年,设立的总面积为11.42平方公里的金岱工业园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优惠政策,产业特色和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其中,签约入驻工业项目26个,涵盖印刷、化妆品生产、电气加工、制药、家具等多个产业,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70多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已实现签约企业43家,投资50亿元。

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管城回族区以中心城区综合整治、“四城联创”和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下大力气开展旧城改造和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过去狭窄泥泞的小路,低矮混乱的民房,众多的断头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街道,现代时尚的购物休闲广场,幽雅舒适的居住环境,四季常青的游园。

在近年的旧城改造中,全区共拆迁房屋125万平方米。2001年以来,全区共建成安置住宅60万平方米;房地产总数发展到49家,建成房屋建筑面积242.3万平方米。打造出了东西大街、紫荆山路等6条精品景观街。建设游园、广场37个,城区面积由原来的几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37.3平方公里。管城实现了从古都旧城到现代新区的转变,连续多年被评为郑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区。

社会事业成果丰硕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区共创建省市级文明单位108个。社区文化沙龙、文明市民爱心热线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公民道德月点评”活动被中宣部编入《公民道德教育实践》一书。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

管城回族区作为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他们积极为少数民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替少数民族人民解难,多次被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近年来,管城回族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启动了“片医”负责制,预防、保健、医疗网络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惠及率达到了100%。全区四项保险覆盖率均达到了98%。

新型农村谱写和谐

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出发,管城回族区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农业向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转变,花楼现代农业科技园、潮湖生态观光园雏形凸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1.9万亩,培育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金星、云鹤为主的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交通、供水设施建设极大地完善,所有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村村通”,解决了15322人安全饮水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万亩,农村和近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76元,是1978年的69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