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确保食品医药安全
新郑扩大防范链条
新郑奶牛获救助补贴
村子不大 产业分明
民警下车救人 竟破盗猪大案
解放老功臣
新郑讲经历
严打假发票 中牟动真格
图书馆失“火”了快跑!
中牟县档案馆
晋升国家二级
触摸民生脉搏
干部轮流接访
培训文艺骨干
文化惠及乡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马庄村番茄进京城 马庄桥生猪供香港
村子不大 产业分明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朱星伟 张效强

在中牟县有两个马庄村,南北分布,相距40多公里,尽管地域差别大,可产业特点相当鲜明。

“俺们这沙砾地,长出的西红柿真叫好!”深秋时节,阳光和煦。在毗邻新郑国际机场的中牟县张庄镇马庄村,放眼望去,400多座日光温室一字排开,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新品种西红柿,长势喜人,人们忙着采摘,正准备发往京郊市场。

“村里搞西红柿大赛,看谁家的西红柿个头大、成色好,凡参加比赛的西红柿都在6两以上,最大的一个达到2.8斤。像金棚、金冠、春蕾等品种的西红柿,皮厚沙瓤,口感好。”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先介绍说。全村430多户1600多口人,村民以种植大蒜为主,2004年开始种植西红柿,到今年10月,大棚产业迅猛发展,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为规范种植模式,村里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阳光田园”牌商标,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成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村民孟景林全家6口人,搭建了1个全光照大棚和3个日光温室,每个大棚占地1.8亩左右,种植4000株西红柿,每株生产西红柿6斤,一年两茬,每茬都赚了大把的钞票。去年,他家的西红柿卖了8万多元。

今年上半年,这个村储蓄款项达到500万元。全村440多座大棚,年产西红柿520多万公斤,年收益超过800万元。揭开塑料膜顺着望去,满棚的西红柿枝叶繁茂鲜嫩可人,红彤彤一片映红了庄稼人的脸庞。入秋以来,每天商贾云集,车来人往,忙个不停,交易红火,先后有300多吨新鲜西红柿进入北京市场。

官渡镇马庄桥村,村头有一座桥,因为黄河泛滥早已不复存在,村里的年轻人总喜欢说“马庄村”。该村共有300多户人家,是一个典型的养猪专业村,80%以上的村民都经营养猪,一般每户存栏三五十头,最多的达到五六百头,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就有30多家。为了把养殖业做大做强,他们聘请省农大、市农科所、县畜牧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讲课,把分散性、副业性养殖观念进一步整合,加大规模化养殖力度,并与上海杜林公司、福鑫公司等用户签订供销协议,现在不出村口,整个村子成为一个生猪的外销市场。村民孟庆忠十多年前,由10多头生猪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头,不仅自己发了家,还带动全村走上了养猪致富路。

在村口,村民们谈笑风生。村民靳书峰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规模化养殖,真正形成“气候”是近年的事情,像“三元”、“大约克”、“杜罗克”等,都是国内比较知名的品种。村民严格按照“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的要求,每月对生猪进行体检化验,尤其是对即将出栏的生猪检查涉及40多项具体细则,确保了生猪的健康卫生,打开了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消费市场,建立健全了良好的销售网络,定时批量给这些市场供货。据了解,全村拥有各种型号的轿车和面包车130多辆,90%以上的家庭住上了二层小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