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轩辕故里溢书香
新密律师农村“摆摊”
法律咨询服务信访人
启用身份证读卡器
婚姻登记省时省力
千年宝刹圣水寺
“重现”当年风光
“七彩红薯”装箱卖
一斤能卖两三块
“百戏之乡”热恋梆子腔
荥阳一“油耗子”落网
大学生村官强化“训练”
特困户建房补贴两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百戏之乡”热恋梆子腔
——新密老戏迷与“土台子”的难解之缘

记者近日在新密惊喜地发现,在戏曲面临不景气的今天,该市爱看戏的人却越来越多,戏曲演出场次也越来越多。古庙会上、乡村、企业庆典和婚丧嫁娶等都争相请剧团演出,农村唱戏不断,豫剧之乡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活跃。这是为何呢?

新密市曾被誉为“豫剧之乡”,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和“中国民间文化之乡”。据《密县志》记载,解放前这里各类戏班竟达149个;又据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打虎亭汉墓”墓内彩色壁画“百戏图”验证,早在2000年前这里就是“百戏之乡”。

建国前后,河南活跃在郑、汴、洛一带的豫剧名演员,几乎半数以上都与新密市(原密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一辈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王二顺等都曾在密县搭班演出。在那个年代,密县小煤窑很多,矿主们出钱养活剧团一班人,让演员为矿工唱戏,附近群众也因此沾了不少光,久而久之,群众看戏也都上了瘾。“戏迷”如果在戏台下占住一个好位置,可以原地不动连看三场。

新密市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早期多以“地摊戏”的形式出现,就是选定人多的地方,戏班上的锣鼓手用敲锣方式吸引人们前来观看,人围一大圈之后,乐队靠边一坐,几个演员在中间开始唱戏。一传十、十传百,看戏人越来越多,站后边看不到的,戏迷们就在后边乱吆喝,这时的戏班就出了新招,开始兴搭“土台子”。在古庙会上或喜庆日,戏班会选择一个有坡度的地方,搭起高1.3米、宽7 米(台口)、深12米的“土台子”,然后在戏台左右两侧再竖起6根主高杆,称为“老杆”,而上边则绑若干根横杆,撑起布棚,戏台子就成了。唱夜戏的灯光,则是在戏台两边“老杆”上吊两个鳖灯。那时候的土戏台是随演随搭,演后即拆。

而现在的土戏台木杆已换成了钢管,布棚也换成了宽大厚实的帆布。有的还用上了大型流动舞台,包括灯光、音响、字幕机等。一些剧团在乡下演出,因为“台口”(在一个地方演出)时间短,就因陋就简划定平地当戏台,而在台子前拉根绳线或摆木杆、地下划一道白线等为界就可以演出了。在一个地方演出的“台口”,一般都是三天6场戏,毎到一地戏迷东家还可以点戏。

现在新密市除有固定的80多个文化大院和4个剧团、13个民营艺术团外,每年在全市物交会和古庙会上,仍有省内外30多家剧团到新密乡下巡回演出。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最多,因为这是煤窑上的老规矩,这天竟会有四五十个艺术团体在各地演出。省内外剧团跑台口的(现在叫经纪人)都知道新密人爱看戏,有些业务员提前几个月就到农村各地定“台口”,先交定金立下合同,“戏价”一般是每场1000元到1万元不等,主要看是哪一级的剧团,有没有名演员。

新密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认为,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也为古老戏曲遗产的抢救与传承和戏曲艺术团体的生存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为老戏迷与演员见面。

通讯员 梁冠山 本报记者 刘俊礼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