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正视问题 认真整改 落实责任 推动发展
郑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正视问题 认真整改 落实责任 推动发展

(上接第一版)

——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领导能力,自觉在更大领域内审视和定位,拉高坐标,明确方向,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阶段。尽快确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尽快出台科学、客观、公正的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瞄准高端产业,超前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煤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向芝加哥、法兰克福等世界先进城市学习,尽快把郑州新郑机场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枢纽机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中介和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咨询等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统筹规划市区和六县(市)的产业布局。巩固提升郑州国家级开发区的地位,发展壮大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批市、县(区)级产业园区。制定《创新型郑州行动纲要》,创建国家区域性自主创新试验区。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校科技产业园区。实施信息富民、信息兴业、信息理政、网络文化四大工程和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建设“信息郑州”。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推进城市和农村两个现代化,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住房等配套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协调金融部门加大支农力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力争用10至15年的时间,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性地开展人大、政协工作,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活动形式、组织方法、工作方式上不断探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融资公司的主体地位,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多层次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进企业上市。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世界眼光谋划郑州国际化发展战略,把郑东新区、郑汴产业带建设成为样板区,力争经过20年到30年的不懈奋斗,跨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高成长性企业。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发挥各种商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原城市群产业、金融、会展、物流等合作体系,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和连云港互相设港,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郑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城市。坚持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形成大都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编制城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撤县设区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郑东新区、郑汴产业带、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联成一片,打造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枢纽港。加快与周边城市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尽快形成中心城区与六县(市)半小时经济圈。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把郑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首善之区。

——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制定《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见》,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力度,重点打造新闻出版、广告会展、文化创意、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特色功能文化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做好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商城遗址保护改造等重点工程。修建沿黄道路,加快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11年实现城乡居民总收入比2006年增长一倍。提高劳动报酬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着力解决好行业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物价、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加大调控力度。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巩固新农合成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低保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实现经济适用住房按需建设。积极推广中牟县白沙镇经验,制定完善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管理的意见,让农民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完善重要信息披露和重大事项听证、民意反馈、社会评议、信访接待、投诉申诉等制度。强化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突发应急事件的预案。加强和改进信访稳定工作,探索完善信访稳定工作考核新机制。坚持办好十件实事,逐步形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干部素质提升万人培训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将全市所有在职干部轮训一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力度,重点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城市规划管理、资本运作、外经外贸、创意产业等方面人才。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农村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领导分包联系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商会和知名人士的联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定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意见,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超前调研,鼓励人大、政协大胆开展民主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