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
乡音未改乡情浓
新华社杭州11月3日专电(记者 刘莉莉 段菁菁)一身普通的套装、一脸憨厚的笑容、带着浓重“河南味”的口音……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周大新的一言一行都透着一个农民儿子的朴实和谦逊,而他的一部部充满浓郁乡情的农村题材作品,更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4年前,周大新的乡村题材小说《第二十幕》曾入围茅盾文学奖,遗憾的是没有获奖。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写的也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我国当代农村经历的巨大变革,以及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
《湖光山色》讲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谈起创作农村题材作品的初衷,周大新说:“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生活状态比较熟悉,这是我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挚爱、回望故乡所写的一部作品。而且,我也希望通过我的作品,把我们的人生态度传达给农民兄弟。”
纵观周大新的作品,都是通过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来探求民族的精神底蕴。周大新认为,他要表现的这种底蕴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作家不但要思考自己的人生,关注个体命运,同时也必须关注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他说:“我们的民族经受了太多太重的苦难,数次沉浮,现在终于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因为我们民族精神中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韧性’。”
周大新的作品多以女性主人公为描写对象。在他眼里,女性往往代表着善良、美好。“生活中有阴暗的一面,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人以温暖,让这种温暖去抵御现实中恶的一面,我不愿意把自己感觉‘冷’的东西再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