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安嘉和不是坏人——冯远征
从很年轻的时候起,我的外形就不断地成为我演戏的阻碍。无论演什么角色,大人物或小人物,我都很难满足投资方的要求,不是太瘦,就是太丑。我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制片方最早找到的男主角人选,但是导演从剧情考虑,希望这个演员内外反差大一些,外表要高大帅气,才更加衬得内心阴暗可怖。 各个买片方听说男主角是我,倒是对这部戏很有信心。
其实我接下这部戏,并不因为剧本是别人挑剩下的,而是我对安嘉和的看法和他们不太一样。我认为安嘉和不是坏人。
安嘉和打老婆,是出于一种畸形的“爱”。他的内心有可怜的一面。多年以来,我在表演中把握了一个原则:如果是大众认为的“好人”,我要找出他的缺点;如果是大众认为的“坏人”,我要找出他的优点。同样对于安嘉和,我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我拍戏的时候几乎不看回放,《不要和陌生人说话》2001年年底开始在国内播出,但我自己真正看这部电视剧是在2004年。那是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因为节目需要,在现场大屏幕放了一段《陌生人》中安嘉和打梅婷的片段。尽管现场观众已经对这一段很熟悉了,我自己却是第一次看。看了以后真难受,想哭。
回家以后,我又看了一遍,这一次,我不再单纯从感受出发,而是去体会当时自己的表演,时隔三年后我发现,我当初对这个人物的构想全部实现了,而且层次很清楚。
23. 享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冯远征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全国各地引起的反响,是我始料未及的。有一年,我在北京方庄拍《在一起》,那天的戏拍完了,剧组的工作人员纷纷搬着家伙往屋里走,我一个人叉腰在楼前的台阶上站着喘口气。突然,我面前开过去一辆车,车速不算很快,奇怪的是开出100米后停住了,然后“噌”一声倒了回来,正好停在我跟前。
紧接着,车窗摇下去了,车里坐着的一个人看了我一眼,有点儿犹豫似的叫了一声:“安嘉和!”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是叫我呢,赶紧笑着说:“哎哟,您好!”
他又犹豫了一下,愤怒地说:“你以后别再打人家梅婷了!”
我说:“哎,哎,不打了,不打了。”然后一直乐乐呵呵地“目送”着他的车子走远。在那两年中,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人人喊打”的经历。我并不委屈,相反倒有一种“幸福感”。观众们恨安嘉和,说明我演得很真实,而“家庭暴力”这个原本不为大众熟悉的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理性认知。
2005年,我在东北牡丹江拍《遍地英雄》。有一天戏结束得很早,剧组的人就一起到牡丹江市里去吃饭。因为仍然处在“安嘉和”的敏感期,我在公共场所都会比较警惕,戴着帽子,低头直接走进包间,坐在了背对门口的位置。
那家餐馆的包间没有门,只挂了一幅珠帘。我正在吃烤肉,突然有人在我背后“啪”地拍了一巴掌,可谓“稳、准、狠”,我差点儿把嘴里的东西喷出来。随后听到一个豪爽的女声:“哎呀妈呀!进门我就瞅见你了!可别再打老婆了啊!”我这才明白,又遇上为妇女主持公道的人了,回头冲她苦着脸一笑。她仔细看看我,自言自语地说:“看着没那么厉害啊,够狠地!”我只好点头不迭,“好好,听您的,不打了。”
有一次我们开车去加油,一个加油站的中年女工对我说:“我儿子特喜欢看你演戏。”我一听挺高兴,“哦,谢谢谢谢。您儿子今年上几年级了?”“三岁半。每天一到点儿就坐在沙发上说,妈妈开电视,看那个打阿姨的。”从此,“最小的粉丝三岁半”成了我们家的一段美谈,丹妮有事儿没事儿就拿这个打趣儿我。
我曾经在超市里遇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满地乱跑,差点儿迎头撞在我的购物车上,抬头一看见我,傻了似的,立刻“蹬蹬蹬”向后退,退到他妈妈身边去了。他妈妈一边擦汗一边教训他:“看你还跑不跑!再跑,让医生叔叔打你!”哎?这叫什么话?“我说同志,您可不能这么教育孩子啊。”我琢磨着,“安嘉和”还真深入人心,以前只知道是人人喊打的大坏蛋,没想到还是吓唬孩子的“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