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色惠济 科学发展谋跨越
生态美景凸显梧桐树效应
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建设生态城镇
构建和谐城区
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产业生态化
打响绿色牌

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共郑州市惠济区委书记 张俊峰

惠济区拥有距省会郑州最近的自然山体邙山,滨临黄河,山、水、城、林交相辉映,自然地理优势明显,发展潜力突出。近年来,惠济区立足生态做文章,依托生态抓发展,建成了一批生态示范园区和生态示范村镇,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设生态城镇

构建和谐城区

近年来,惠济区以改善城区环境为着力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惠济区战略发展研究概念性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评审;累计投资1.09亿元,改建农村公路110多公里,修建市政道路16.7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建成区内的15个村庄进行改造;累计投入近亿元,建成了游园、公园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

以改善农村环境为抓手,惠济区大力推进生态村镇建设,确定部分村作为郑州市重点生态示范村,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现已完成。全区规划建设社区12个、楼房520栋,推进农村居民社区建设,并积极实施生态村镇建设。目前,农村居民社区已经完成5个生态村建设,栽植乔木3万余株、灌木6.8万余株,种植草坪、花卉2.6万余平方米,还有两个生态镇建设正在进行。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惠济区尽一切努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想方设法保证其入学;对患有疾病却无钱医治的群众,政府为他们减免治疗费用;对40户特困危房户,区、镇(街道办事处)出资改造房屋;一批未成年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图书馆、文化馆,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绿色战略

提高生态品位

惠济区致力于建设生态经济强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形成了“三园”、“四带”、“五绿”的生态景观,为省会郑州筑起了绿色屏障。

以生态园区建设为龙头,惠济区积极推进邙山生态园区、黄河生态园区和黄河大观生态园区等生态精品工程的建设。邙山1万多亩宜林地的造林绿化全部完成,10万亩黄河滩地整治形成了生态园区,以生态、休闲、会议为背景建成7500余亩生态景区。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成为郑州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以生态林带为框架,惠济区沿黄河大堤两侧、沿索须河大堤、沿贾鲁河大堤栽植防护林、防浪林,形成了横贯全区的4条防护林带。

以路、院、街绿化为重点,全区着力提升绿化覆盖率,共绿化各级道路143条,总长度292公里,形成林地6600亩,实现了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以实现庭院花园化为目标,鼓励农户房前屋后栽植树木、瓜果蔬菜,营造各具特色的绿色居住环境;加强城市街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建成各级公园、游园13座,使全区绿地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人均超过10平方米。

产业生态化

打响绿色牌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惠济区始终坚持的方向。

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惠济区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先后引资建设黄河滩区天然草原恢复保护等项目,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区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水产品生产基地带动85%的农户从分散经营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7家。同时,大力推广沼气应用技术,建成沼气池(站)1706座,秸秆平均利用率达94%。

在发展生态工业方面,惠济区逐步建立一套良性循环的工业体系。环境监管关口前移,杜绝引进占地多、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推进企业向资源节约型、循环型、清洁型发展,推动工业园区集中连片发展,推动企业绿化、美化园区。此外,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拆除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小锅炉,取缔能耗大、污染重的电镀炼钢厂,全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已达100%。

在发展生态旅游发面,惠济区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建立旅游宣传网站,提升绿色惠济近郊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借助城市近郊游以及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建成各类农家乐、渔家乐项目120余家和一批大型休闲度假项目,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余人。丰乐农庄、大河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花园口黄河扒口处、西山古城遗址等历史遗存,思念果岭山水、四季同达生态园等新建项目,丰富了沿黄旅游产业的内涵,形成了众多旅游亮点和品牌。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