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民主与“主民”的辩证与诡辩
谁是房价下跌最大受害者
抓记者的县委书记履新是谁的失误
黄光裕遭拘传言
为谁敲响了警钟
荥阳市大学生村官的“双赢效应”
重庆一地方楼上警察 楼下卖淫
电子眼成罚款“黑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荥阳市大学生村官的“双赢效应”
远离城市靠近梦想梦想在田野上放飞80后 新农村的建设者 “双赢模式”产生双赢效应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杨 璐 通讯员 秦延明 文/图

核心提示

在一个城市化的年代,在一个城市崇拜的年代,把人才拉向农村的道路并不好走。然而,在郑州荥阳市却有一批特殊的村官。读书时代,他们是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却放弃了一切优厚待遇,远离故乡只身扑到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奉献。

荥阳市所实施的大学生当村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早的一个典范。通过他们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大学生当村官,一个正在进行的乡村实验取得了“双赢模式”效果。

远离城市靠近梦想

初冬的黄河岸边,放眼望去,滚滚黄河奔涌向东流去。

在黄河岸边有个小村庄叫插闫村,在这个初冬的早晨,该村迎来了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在农村,这是件重大的事情,很多工作都已提前半年多开始启动运作。在这些繁琐的工作中,村民们经常见到一个熟悉而单薄的身影,那就是刚被分到该村任大学生村官的袁飞。

袁飞,这个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南阳籍学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跳出了农门。然而,就在2007年毕业之际,袁飞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及所有同学都目瞪口呆的决定,到农村做名大学生村官。

昔日,这个被学弟学妹们称为农大才子的学生会主席,省优秀大学生,优秀党员,怎么会选择下到农村呢?在记者的深入采访中,袁飞向记者道出了内心的初衷。

袁飞坦诚地说:“当初我选择到农村来,确实很多人都很意外。当时我所背负的压力也很大,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特别是父母,他们是极力反对,说‘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了,毕业了又回到农村,你让我们老脸往哪搁啊?’父母这样说我是能够理解的,在我们那个贫困的山区供应出来个大学生,那是很不容易的事。父母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渴望我能大学毕业有份体面的工作,他们面子上也挂得住,可没想到我却不但没给他们带去喜悦,而是带去了更多伤感。这在最初,我内心挣扎得很痛苦,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农村。”

袁飞说:“虽然远离了城市,但是我离梦想靠的更近了。本来就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再回到农村这很正常,心里更踏实。再说我又是党员,俗话说‘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什么最需要。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应学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农村的群众太需要知识了,我们这些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他们。”

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同窗好友、离开了喧闹的都市。走在乡间雪后泥泞的田埂上,袁飞的步伐是那么的从容稳健。偶尔几只冬鸟掠过头顶,身旁正在融化的积雪下面是绿油油的麦苗,黄河岸边的中原大地,满眼皆风景。

梦想在田野上放飞

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村支部副书记史园园,是个典型的不爱白领爱农装的女大学生村官。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她,2007年和袁飞一样,选择了到农村当大学生村官。

史园园与袁飞唯一不同的就是,父母和家人很支持她回到农村工作。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期盼孩子的到来能够改变些农村落后的面貌。就这样,大学一毕业,恰巧赶上荥阳市搞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招聘,她就报名参加了。那时,全国都还没搞大学生村官,河南也没这方面的经验。荥阳市是第一个带头这样做的,就是这么一次机会,让史园园给牢牢地抓着了。

说起刚走马上任时,史园园记忆犹新。她说:“刚到村里总有些陌生,村民们用一种好奇的眼光看着我,隐约能听到他们的议论‘瞅瞅,这就是大学生村官。’”对于群众的好奇,史园园总是以微笑回应,还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

“大学生来了,就是不一样。”这是整个桃花峪村对史园园的期待,也是党和政府对他们这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希望。虽然农村工作很琐碎,事情做起来很不起眼,但是群众全部都是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采访中,史园园说:“在农村就是这样,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轰轰烈烈干一场大事固然重要,可农民讲究的就是实实在在。一切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多用换位思考,站在农民的角度看待解决问题,最终才能调动他们积极性,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80后 新农村的建设者

纵观现今整个大学生村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自愿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的,大多都是属于80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多数人都有着农村生活的经历,并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放弃优厚的工资和待遇专程跑到边远农村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这些80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广阔的田地间,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希望画面。

邢朝鹏,这个年仅25岁的大学生村官,一毕业走出校门就来到荥阳市高村乡牛口峪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新的工作,新的环境,对于这个80后大学生村干部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当初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喜的是自己将去农村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忧的是自己去了能否适应,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农村村官”、“天之骄子”这两个名词看似不协调甚至矛盾。但是,他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子,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他说:“一个大学生就一定能够作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在农村这块舞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也是我们80后一代的义务。”

同样出生于农村的邢朝鹏,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年寒窗跃农门,苦学成才未忘本。投身基层献才智,报得农民养育恩。”由此诗可以看出,邢朝鹏当初选择大学生村官的初衷。他深知在农村,知识、人才是如何的缺乏。正好国家一直提倡城市反哺农村,他觉得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回到最需要的地方,反哺农村,回报农民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之恩。

为了尽快适应由城市到农村、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他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他坚持“学为民所用,才为民所展”理念,真正把自身知识优势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为村庄的发展建设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最深的是这些80后的一代大学生村官,确实不断地思考怎么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如何更好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他们虽然有些未脱浓重的书生气,甚至脸上还写满了稚气,但是谈起新农村建设来,感觉那种深谋远思的“战略性”规划,与实际年龄显得差别格外大。

同样作为村官的王伟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是件很好的事情,让曾经的天之骄子来到农村得到锻炼和成长,有人感到残忍,有人感到无奈。可是这对于我们何尝不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呢?要知道没有经历风雨的翅膀是无法搏击长空的,温室里也无法培育出苍天大树的,我们不要像其他人说的是‘垮掉的一代’,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很多不平凡的事,我们证明给那些人看:我们不畏任何困难和风雨,我们将成长为共和国新的脊梁!我们要建设好中国的新农村甚至是明天的新城市。”

“双赢模式”产生双赢效应

荥阳市所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结合中央及省、市相关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用科学发展的超前眼光,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荥阳市的超前步伐,为大学生村官的顺利有效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更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这种“双赢模式”同样也产生了双赢性效应,随着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而大学生村官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荥阳市大学生村官邢朝鹏在日记中写道,“入村工作后,作为副书记,我一年来共计撰写各种调查报告、工作计划、总结汇报材料、项目申请书等材料30多篇。通过写作,我了解到了农村的发展现状,同时又提高了个人写作水平,达到了了解农村、在基层锻炼成长的双重效果。”

荥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秀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科学发展的时代呼唤,干部成长的现实要求、基层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学生村干部,文化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他们到农村工作后能够发挥文字基础较好、现代化办公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脑等现代化管理工具,促进村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办公现代化,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不少现任村两委干部反映,从大学生村干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促进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致富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奋发向上的新态势。全市大学生村干部,平均年龄为23.9岁,村级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6.7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1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老龄化、文化偏低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村级干部后继乏人问题。同时大学生村干部,充实到农村,促进了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增添了村级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锤炼青年的大熔炉,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大学生到农村去,零距离和农民打交道,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一起摸爬滚打,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听到平时听不到的话,看到以前看不到的问题,必然能够丰富阅历、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把他们渊博的知识播撒在农村大地,把青春的汗水播撒在农村大地,一定会长出好收成,长出新变化,长出好人才,长出好栋梁。”

王伟涛(左)与村民交流种植蘑菇的经验

袁飞谈起新农村建设踌躇满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