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齐礼阎拆迁改造签约
中国(河南)
干部网开通
征集老照片
园林绿化建设首次督导结果公布
郑州发展的铿锵脚步
我市数字化城管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发展的铿锵脚步
二七塔见证了郑州30年来的沧桑巨变。本报记者 陈 靖 摄

本报记者 王家坤 陶玉亮

郑州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30年来,郑州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政治步履稳健,经济发展领跑中部,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为了全面回顾30年来我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立体展示30年来我市取得的辉煌成就,系统总结30年来我市积累的成功经验,从今日开始,本报陆续推出纪念郑州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述评,以团结和鼓舞全市人民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继续改革开放,实现新的跨越。

3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大幕在全国拉开之时,郑州在全国不显山不露水。

郑州拥有3600年建都史,但商文化的遗迹只剩下星点般斑驳陆离的记忆。郑州拥有“二七名城”的美誉,但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早已成为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精神符号。

30年,沧桑巨变,尽管只有短短30年,但却演绎出了一座城市崛起的奇迹。信心和活力,荡漾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郑州的天空一片蔚蓝。

改革开放30年,留下了一串串闪闪发光的足迹,影响着今天,也启迪着未来……

一、定位与思路:不断调整和完善,体现出了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的勇气,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放眼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之间进行,中心城市正成为这幕活话剧当仁不让的主角。

历史给每个城市崛起的机会都是有限的,而对机遇的把握,前提是对自身的准确而明晰的定位。

在郑州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节点应该铭记: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会由汴迁郑,郑州发展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1983年年底,开封地区的西五县划归郑州,郑州扩充并完成了市带县体制,自身实力的基础得到实质性加强。

在中国版图上,郑州居中的区位,是外向通达度较高的战略通道,号称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京广、陇海铁路十字路口,是连霍、京珠高速公路十字路口,107国道和310国道交会地,同时是贯穿东西南北信息光缆的交换中转地。

这种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独一无二。

应该讲,对这种优势的认识,历来就没有分歧,而且是一以贯之。1987年9月10日市5次党代会召开,时任市委书记曹磊在讲话中说:“‘中、通’在我市基本市情中居于主导地位。”1997年,时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合撰文说:“从郑州市情的基本特点看,最主要的优势是‘中’、‘通’,这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2005年3月,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克说:“郑州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是典型的通道经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也说“郑州最大的优势是交通区位优势”。

2004年11月5日新华社的一条电稿称,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宣布,古都郑州可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这个消息对郑州来说,具有标杆般的价值和意义。

郑州的古都地位不可取代,这种文化优势独一无二。

中央党校牛先锋博士分析说,郑州对自身自然禀赋的认识是准确到位的,这种认识有着非常直接的导引作用,它决定着发展思路的调整,也影响着产业的摆放。

思路决定出路,科学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年,郑州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上有几个大的变化。

“一五”时期,国家在郑州投资建设了以棉纺织为主,印染、化纤、服装、纺织机械和器材相配套的纺织企业,郑州成为全国四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在如此背景下,提出了把郑州建设成为“纺织城”的战略,尽管表述不一:“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以纺织、机械、铝金属为主的工业城市”、“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但内容差别不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大纺织企业由于技术老化、机制不活、产品单一等原因,步履维艰,昔日“纺织城”已渐渐成为远去的模糊的背影。近几年郑州的服装业突飞猛进,女裤占领了全国的半壁江山,男裤也占领了1/6的阵地,然而与那个“纺织城”似乎还有天壤之别。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郑州提出了“黑白战略”,“黑”指的是煤炭工业,“白”指的是煤变电、电变铝,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黑白战略”是郑州立足自身资源比较优势,对发展思路的一种积极探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提出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与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的京津塘经济带一道构成了我国四大经济带。此时,把郑州建设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桥头堡、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也曾经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被提到了重要层面。

应该讲,对郑州影响最大、议论最多的还是商贸城的定位。

建设商贸城的思路,产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之后,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研究制定各自的发展路径。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对郑州要再认识”。1985年4月在“发挥省会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依靠交通、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

这个思路旋即被决策层重视和接受。

市五次党代会的报告中讲“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一座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现代化商城”。

1993年6月21日,市六次党代会提出“把郑州建设成雄踞中原、面向全国的商业贸易中心”。1994年11月18日,市人大通过《郑州商贸城总体规划(1993~2010)》。

建设商贸城的构想,也得到了更高领导层的关注和关心。

1990年11月底,省委、省政府在郑州召开现场办公会,时任省委书记侯宗宾在讲话中提出,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1992年4月14日,时任省长李长春主持召开第1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加快郑州商贸中心的建设问题,明确提出充分利用郑州区位优势,把郑州建设成为覆盖全国的商贸中心。省五次党代会提出“使郑州逐步成为全国农产品、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的贸易中心和旅游基地之一”,对此问题,李长春同志曾先后16次进行批示。省六次党代会提出“抓紧抓好郑州商贸城建设”。

1996年6月江泽民题词:“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1997年国家体改委等5部委联合下文,批准郑州为商贸中心试点城市。

建设商贸城思路的提出和轰轰烈烈的实践,成为那个年代郑州最为夺目的亮色,郑州开创的商业原则,至今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郑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蔡玉平教授认为,建设商贸城是郑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所决定的,发展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001年年底,调整后的市委、市政府班子提出了“拉长工业短腿”的口号,当年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在这个思路里,尽管工业排在第二位,但毕竟作为一个发展重点给提了出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在本世纪初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还郑重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时任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说,我们国家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时期必须做的事、必须经过的阶段,郑州还得做、还得经过。时任市长王文超说:郑州市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应在工业,用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带动其他事业的发展。

2003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借鉴外地经验,我市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为“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虽然只是排序的变化,但却表明郑州把发展工业放在了第一位,标志着郑州由优先发展商贸转向了更加注重发展工业,郑州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开始了重大转折。

这个思路调整的成效,几年后显现了出来。据统计,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1993年到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2003年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2003年到2007年这几年为何有如此快的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2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说:“不久前,市委常委会在讨论2007年的工作要点时,对今后一个时期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是‘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这个思路较之“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认真梳理我市这些年工作思路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让人明显感觉到,发展思路越来越契合时代要求,契合郑州的客观实际和发展阶段,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出了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的勇气,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歌德说,一切开创性或先发性的行动都蕴含一个基本真理,当你真心去做之时,上天的祝福也就随之而到。

天佑郑州!

(下转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