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挺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我市开展“砺兵·瑞雪”行动
让每一位公民都掌握防控知识
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及时救助
全球外包大会4日在郑开幕
绿博会考察团抵郑
确保安全平稳供气
20日前完成整治任务
上月城管考核结果揭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挺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二、“资本之手”转动两个舞台
经过30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本报记者 陈 锋

“三十而立”。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人生行为和状态的评判。这种“立”,不仅仅是“立身”——要有一定的物质和事业基础;更要“立志”——对人生理念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心灵上的“立”。

用这句话来形容改革开放30年的郑州工业,也是非常贴切的。30年间,郑州工业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快速膨胀、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工业这个产业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而科学,工业强市的战略得以确立,郑州在中西部地区工业大市的地位也基本确立。

30年历练发展的郑州工业,依靠自己的实力挺起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随着这根脊梁的挺起,郑州这个中原崛起的龙头也高高昂起。

一、30年求索郑州崛起之路

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一样,郑州的崛起和发展,也曾遭遇过路径选择问题。

为了这个路径选择,几十年来,郑州市的历届决策者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郑州工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基础,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冶金、化工和煤电等传统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一字排开的几大棉纺厂,红火了当时的半个城区,也为郑州赢来了“轻纺城”的美誉。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曾提出:郑州是以轻纺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八五”、“九五”前后,郑州的国企改制经历阵痛,工业经济进入了艰难的转型和探索。煤电、铝、汽车、食品、纺织、水泥和建材成为这一时期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新“名片”。

由于国家实施沿海率先发展战略,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改革开放的步伐相对滞后,资源成为与沿海比拼的唯一优势,再加上阶段性城市发展定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的郑州工业发展相对放慢,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在全国的排序一直在低位徘徊。

经济规律和其他城市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地方,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除非它拥有极其特殊的自然历史地理环境,必须走工业立市的道路,工业化阶段不能跨越,否则,不但产业层次会出现虚高度化的问题,城市发展也将缺乏动力和耐力。

在历史与现状、自身与他人的比照中,郑州发现了自己的“软肋”和“短板”,同时也增强了对工业经济的科学认识,提高了驾驭经济社会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要强郑州,先强工业。”

2002年,“拉长工业短腿”写进市委市政府的文件;2003年,决策者又把郑州发展思路调整为“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这表明,郑州已经把工业当做引领全市发展的主导产业,把工业当做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05年,“工业强市”之剑被旗帜鲜明地亮出;2007年,郑州又提出了“优化工业结构”的新层次发展战略。

同期,中部崛起战略的启动和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构筑,也为郑州发展带来了宏观层面的利好。工业投入大幅增加,创新机器马力强劲,优势产品供需两旺……

由此,郑州工业进入了连年飘红的大牛市。工业“短腿”得到有效拉伸,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工业在全市的主导作用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的强势崛起,带动了全市的发展进步,也带动了郑州在河南首位度的提高和在全国位次的前移。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郑州终于奏响了工业强市的最强音,唱响了优化结构的“主题曲”。“崇尚实业,崇尚理性和科学”的工业理念在驱动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启示和带动着其他产业的科学发展。

这,正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的“看不见”的成果。相对于经济崛起和竞争力、影响力提高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这个理论方面的成就虽然“看不见”,但对郑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却更深远,更持久……

郑州工业的“胸怀”,是被中原大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而开阔的,工业的“性格”也是因此而开朗和外向的,所有制结构也是因此而丰富多元的。

(下转第三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