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提升综合创新力 建设创新型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郑州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
11月29日,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喜领“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奖牌。

通讯员 范秋菊 岳朝晖 本报记者 武建玲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必须着力培育郑州特有的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以此来增强全市人民的自强、自尊、自豪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地宣传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宣传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宣传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形成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舆论导向。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未来十几年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市积极开展了创新型郑州建设工作。最近,由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科技日报社、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联合开展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活动中,郑州在200多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本报特推出特刊,介绍我市在提升综合创新力、建设创新型郑州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这里是中国第一座建有城垣的城市;这里也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王都;这里就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

虽然3600年前,它的都城只有25平方公里,远远不能与现在的1000多平方公里相提并论。但是,它毕竟肇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引领华夏儿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却不断创造辉煌。

今天,郑州又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针引领下,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等九大科技工程,大力实施工业“2662”和农业“5212”技术创新计划,建立健全科技自主创新三大体系和十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幅度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创了科技事业新局面。

成 效

彰显创新魅力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52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13项,分别占全省的43%和38%,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为主导、以专业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064.3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323.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8.6倍和7.7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44%,较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52%,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今年前10个月,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250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分别是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和113%。

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2171件,全市专利申请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5214件,是2001年(1100件)的4.74倍;获得发明专利943件,是2001年(201件)的4.7倍;授权公开专利2282件,是2001年(410件)的5.6倍。今年前10个月,全市专利申请量4365件,同比增长36%。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02~2007年,市本级产生科技成果824项(其中2007年159项),年均137项,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108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565项。43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59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列入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29家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产品78项,市场占有率52%以上,创造112项行业内知名品牌。

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快速提高。培育壮大了郑州威科姆、大方桥梁、汉威电子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优势技术。威科姆公司的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大方桥梁公司的大型轮胎式搬运机,思达高科的电能计量产品,辉煌科技的铁路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华晶公司的大型金刚石压机,生物工程和制药方面的艾滋病诊断检测试剂,以及宇通客车、郑纺机和郑煤机主导产品等,都是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

三大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建立健全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强化巩固了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府调控的创新保障体系。

技术集聚和辐射能力大幅度增强。2007年,全市技术交易成交额28亿元,是2001年5.4亿元的5倍多。全市技术交易网络覆盖12个县(市)区和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技术交易合同登记网站19个,成为全国技术交易联盟八大成员单位之一。

创新条件显著改善。广大企业纷纷采取优惠措施,提高科技人才比重。全市100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和技术人员达到33%以上,其中威科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达86%。全市所有科技创新投入中,80%以上来自企业。列入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29家企业在政府科技经费引导下,累计投入1.2亿元,建立市级以上研发中心56家,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均在5%以上。

九大做法

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法宝

一、确立自主创新在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06年,市政府启动“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并将之列为全市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八项重点工程之一,确立了科技自主创新在跨越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市长赵建才明确提出,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是八项重点工程的“重中之重”,并先后10余次到高新技术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企业创新中的难题,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鼓舞企业的创新士气、创新勇气和发展志气。

二、增加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郑州是全国较早制定地方《科技投入条例》的城市之一,市本级科技研发费用投入,由2001年的2387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17亿元。这些经费98%以上投到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创新项目,在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市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的示范作用,促使各县(市)区财政的科技投入也大幅度增加。各县(市)区政府科技投入从2001年的280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近1.4亿元。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2003年起,设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目前规模已超过1500万元。

三、强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工程。2006年3月,郑州市启动科技自主创新工程,至2008年10月,29家企业5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2亿元,是三年计划总目标的121%,大部分项目目标任务提前完成。2007年11月1日,我市在全省率先试行专利质押贷款,郑州春泉暖通公司获全省首笔专利质押贷款50万元;今年10月,郑州索凌电器有限公司获得全省第二笔专利质押贷款500万元;河南海力特机电公司等3家企业跻身全国最具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强;郑州超硬材料产业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市先后制定、修订、出台了《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暂行办法》、《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着力改善全市科技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在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在国家规定的政策界限和权限内,最大限度地在科研资助、科技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起到了推动创新的良好作用。2003年至2007年,全市用于科技进步奖的奖金987万元,重奖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4人。2007年,全市发放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200万元,大大激发了企业群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市科技局通过实施科技三进入工程、科普书屋建设工程、科技活动周、科普基地建设等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大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创造、创新意识。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06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与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召开产学研项目对接洽谈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市长赵建才对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亲自参加产学研对接会。目前,全市80%以上的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最近两年支持产学研结合项目40余项,经费2000多万元。2007年,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技术交流2万多人次。截至今年11月,全市已与国内外13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完成创新成果3200多项,其中6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半数就地转化。今年5月,市科技局增设院校科技合作处,强化了产学研结合的工作职能,先后举办“区域IT产业发展论坛”和大型产学研对接会5次,制定了《郑州市产学研发展实施方案》,新建18家产学研基地和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38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六、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吸引和聚集创新人才。市政府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引导企业投入资金1.86亿元,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3家,新增和改造科研开发场所21.8万平方米,科研装备150台(套),中试及规模化生产线50余条。这些研发中心,聚集了国内外研发人才8300余人,包括院士25名;这些研发中心,覆盖了全市优先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域和主要产业领域,构成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基本骨架。市科技局编印的《郑州高级人才名册(选录)》,收录各级各类科技人才10000余人,成为郑州市科技创新的人才库。

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科技项目安排和管理方面,我市初步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新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先后启动实施了十多个重大科技专项,将经费集中安排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制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支持汽车、铝、食品等重要产业的发展,着力引领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使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走上了依靠创新、跨越发展的道路。今年初,为进一步摸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市科技局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层次调研,提出20项重大科技需求和23项对策措施,确定今年重点支持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同时,对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5个专项公开招投标,确定34家中标单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专门批示,将报告印发给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研读。

八、着力打造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公共平台。建立十个功能不同、资源共享、全方位为企业、农村和社会服务的科技公共平台,即科技政务公开和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郑州科技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郑州农业科技信息港,致力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网,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有效利用、节约资金投入、杜绝资源浪费的郑州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平台,促进技术聚焦和技术辐射的郑州市技术交易网,促使科研开发数据共享和相关资源共享共用的郑州市科学数据和科技资源共享工程等。这些平台总资源带宽3000兆,在线共享的大中型数据库50余个,信息资源总量7500千兆。

九、大力加强专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我市重点创办综合性孵化器和面向特定专业的专业型孵化器,目前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其中国家级4家,孵化面积38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460家,年技工贸收入36亿元。同时,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网络平台,20多家孵化器和800多家在孵化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在线共享。

未 来

科技创新打造三千年商都新辉煌

展望未来,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说:“我们将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继续解放思想,以实现“六个突破”为目标,以实施“一个工程”、抓好“三个计划”为抓手,努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新跨越,打造千年商都的新辉煌。”

一是实施“三大计划”,即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创新主体培育计划,主要是以培育50户重点企业、100家骨干企业和150户种子企业为载体,促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目前,300家企业的评审、遴选和建库工作全部完成,扶持和激励政策已经完成。下一步,拟通过市级产业化重点项目和产学研合作计划重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专项等。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全市培养3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个创新团队和3000人左右的科技骨干人才队伍。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即以郑州高新区为核心,打造中部科技创新主平台,力争到2015年建成内陆地区具有重大引领示范作用的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二是抓好“一个工程”,即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2007年,我市启动该工程,并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连续三年实施。计划培育30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实施30项节能减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广3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网络平台。目前已对17个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下一步要在完善网络平台基础上,利用国家出台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机遇,制定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的战略规划和申报科技部“十城千辆”能源汽车工程实施方案,推荐一批适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和经费支持。

三是力争“六个突破”,即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3年实现翻一番,占GDP比重达到57%;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每年递增30%;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以上;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万件,较2007年增长1倍以上;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55%;技术交易额突破80亿元,较2007年增长2倍以上。

■ 数字郑州 ■

2007年,郑州市GDP总额为2486.7亿元,增长15.9%;人均GDP为34063元,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277.6亿元,增长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7.3亿元,增长32.5%;利用域外资金413亿元,增长6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7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94元,分别增长15.8%和18.6%。

2007年,全市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3家,高新技术产品292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13项,分别占河南省的43%和3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64.3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323.4亿元。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全市专利申请量5214件,授权公开专利2282件。全市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1.0034亿元,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447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5项。全社会R&D投入26亿元,较上年增长30%。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52%。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