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挺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上接第一版
“德干圣战者”盯上印首都
高校生就业解困“新政”欲出
食品临时价格干预解除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挺起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
四、“河南长子”高昂中原崛起龙头

(上接第一版)1978年以前,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在郑州一纸空白。改革开放后,外资开始零星进入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私有制、股份制等经济形式也随之萌动。

1988年,高新区在市区西北培土奠基,扬帆起航。由此,内陆城市郑州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又一扇窗。“刚开工时这里一片荒凉,除了庄稼地和村庄,就是荒草坡和烂泥塘。从零起步,高新区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了!”提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少创业者至今难掩心中的激动。

1993年,以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郑州白鸽为母体的“白鸽股份”在深圳证交所开盘。这是河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去年,“白鸽股份”更名“中原环保”,实现了从磨料、磨具领域向环保事业的转型。

同样是1993年,郑州日产宣告成立。这是日本日产在中国的第一家整车生产企业,2.5亿元的投资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河南;10多年后,该企业迎来了更大的机遇。2004年,郑州日产进入东风汽车大体系;2008年9月,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又破土动工。

1994年,郑州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闸门”明显拉大。

2007年,上市公司中科英华重组郑缆股份,有近50年历史的郑州电缆集团由此迎来新生。

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6家抢滩郑州,美国杜邦、法国圣戈班、香港华润等纷纷逐鹿中原。2007年年底,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在郑州工业中所占比重已接近10%。郑州工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也增加到16家。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不只是“舶来品”的涌入和资本效应的放大,也包含本土企业和品牌的“闯”出去。这种双向流动的背后,是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宇通海外市场部负责人说:“国际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出口赚钱,更在于为企业提供获取国际资源和信息的平台。”来自境外的资本、信息和技术,把郑州企业带到了广阔的国际大舞台。郑州企业也自觉地漂洋过海,参与全球大市场的竞争,他们用信心和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夺话语权。

大方桥梁设备被马来西亚、香港等客户抢购,郑纺机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巩义仓西实业更是把生产车间搬进了非洲,郑州拓洋生物公司生产的食品保鲜剂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河南富耐克公司的超硬材料以优越的性价比迫使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退出市场……

三、“而立”郑州晋身中西部工业大市

3.5米、4米、5米、6.5米、7米……

这组数字,记录着近年来液压支架支护高度的世界纪录。它的创造者和刷新者,都是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郑煤机并不是个案。郑州宇通同样是在10多年时间就走出令人振奋的百亿之路。在郑州,还有许多和郑煤机、宇通一样的“跳高”名将,他们共同构成了郑州工业这个擅长创新和超越的“跳高团队”。

30年间,这个“跳高团队” 凭着卓尔不群的意志和实力,不停地创造和刷新着自己的高度,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和提高:

1978年,郑州工业增加值仅为12.2亿元。

1989年跳过50亿元关口。

1993年跳过百亿元关口。

2004年跳过500亿元关口……

2007年,这一指标直接跳过1000亿高度,达到1170.3亿元。

“2007年的全部工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96倍,年均增速17.5%。”市经委负责人做了这样的对比折算,“这也就意味着,以去年的生产速度,不到4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1978年一年的产值。”

让我们再看看这个“跳高队”的其他成绩:200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79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53户,而1978年大中型企业仅有29户。30年时间,大中型企业数翻了3番。全市涌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39家,超亿元企业758家。中铝河南分公司、豫联集团、登电集团、郑州日产等已成为中流砥柱,“宇通”、“三全”、“思念”、“金星”等入评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他们共同“印制”出绿城郑州的新“名片”。

如果说自身与自身的纵向比稍显自我陶醉的话,让我们跳出郑州看郑州,“搜索”一下郑州在全国经济大盘上的身份和位次。

2007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23.8亿元,同比增速为24.3%,总量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16位,增速居10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这两个指标均居第9位,利润指标更是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

从中西部这个区域来看:2007年,郑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重庆、成都和武汉之后居第4位,比周边城市石家庄、西安、合肥等都要高。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及周边9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利税和利润居第1位。

“区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优势产业的竞争。”市经委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我们的客车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铝及铝加工业国内乃至国外都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宇通客车驰骋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全、思念两巨头速冻食品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中铝河南分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随着郑州在经济大棋盘上“戏份”的由“轻”变“重”,曾经的“轻纺城”正悄然变身为中西部较有影响的重化工业城。

这些数据和实例雄辩地说明,经过30年的坚实发展,郑州基本确立了中西部工业大市的身份和地位。

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在郑州举行,这是该会议首次移师直辖市以外的城市举办。会议的组织者在设计有关徽标时,直接把“2006”中的“2”变形成一个高高昂起的龙头,艺术表达大企业引领作用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肯定了郑州在全国在河南的身份地位和努力方向。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是河南这个大家族的“长子”,自然要担当起辐射和带头作用。那么,作为全市经济大梁的工业,在郑州跨越和中原崛起的伟大进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呢?

来郑参加全市工业大会的省领导说:“郑州工业是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总量已占全省比重的近1/5。只有郑州工业‘领跑’了,全省工业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河南才能顺利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这,既是对过去发展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重托。

我们还用统计数字说话:

2002年,工业经济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41.2%,当时郑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98∶48.95∶46.07;到2007年,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已提升为48.3%,比2002年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郑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也优化调整为3.6∶54.1∶42.3,二产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目前,全市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利用外资的70%以上和出口创汇的80%以上来自工业。

工业在拉大总量、为财政赚来更多真金白银的同时,每年还新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工业战线从业人员超过百万,工人的福利待遇随着工业增长而“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姓的钱袋子也一年比一年鼓实。

工业“短腿”的拉伸,不但调理了郑州产业结构虚高化的弊病,也拉大了全市的经济大盘,拉动了郑州经济在全国位次的前移和全省比重的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郑州虽然作为省会城市,但其在全省的比重并不高,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要求有较大差距,1980年占全省GDP的12.3%,2001年占全省GDP的14.7%。而到2007年,郑州占全省的比重已提升到16.08%。

郑州的首位度正日益提高,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龙头正日渐高昂!

结束语:

历史已经过去。

1978年以来的3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持续推进,郑州工业有过曲折,有过彷徨,但总体态势却是向前发展、向上进步的。并且,随着年轮的演进,这种发展进步的态势在放大,在加速。

历史又将展开。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从人均GDP1800美元左右到9000美元,是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且是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我市人均GDP4400美元,说明我们正处在中期向后期推进的工业加速发展阶段。走过这个阶段,郑州的产业结构就有实力有基础迈向更高层次,郑州的首位度和区域竞争力也将有基础有潜力实现更大的飞跃和提升。

未来路长,我们自当奋勇前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