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创新发展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坚持改革开放 不断创新发展
——郑州市工商联改革开放30年工作概述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市工商联主席 王 平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自弱变强的发展历程。随着党和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成熟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工商联工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使工商联工作获得了新生。改革开放30年来,郑州市工商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时代主题,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履行职能,不断创新发展,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的光荣传统,按照“团结、帮助、教育、引导”八字方针要求,围绕“两个健康”,推进“三个结合”,加强引导教育和商会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积极进行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和活动创新,深入探索更好地体现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综合优势,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的创新之路。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开创了工商联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谱写了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崭新篇章。

一、创新发展思想理念,工商联事业实现新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郑州市工商联以“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为行动纲领,带领广大会员,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冲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束缚积极呼吁。从第一批个体经营户破茧而出,到一大批私营企业的诞生,无不倾注着工商联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热情和心血。

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工商联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郑州市工商联积极开展吸收新会员、恢复各级工商联组织和同业公会、行业商会的组建工作。1979年年底,全市仅有会员288家,531位从业人员,到1989年新增企业会员378家,会员总数达1296个,组织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由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新老工商界人士组成的人民团体,形成了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分子队伍,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1991年,中共中央出台了15号文件,明确了工商联性质、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工商联工作的历史性转型。郑州市工商联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发展会员的力度,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基层商会和行业商会建设的探索。到2001年年底,全市有乡镇商会70个,行业商会4个。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会员有7400余个。非公有制经济会员已占会员总数的95.3%,会员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培养、充实、调整,形成了年龄合理、素质较高、代表广泛的梯次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正式确立。郑州市工商联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创新求突破,以发展促提高,积极探索和不断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和商会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改革开放信念,排除干扰,加快发展。同时,市工商联也充分利用民间商会对外联络的独特优势,与新加坡、英国安普顿郡、美国爱尔蒙地市等商会建立了友好商会,开展友好往来和业务合作,成为全省工商联系统的经济服务品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2006年,中共中央15号文件中明确了新时期工商联组织的“五个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工商联组织的职能定位。郑州市工商联立足促进“两个健康”,发挥“五个作用”,带领广大会员,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主人翁和建设者的姿态,展现新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发展。今年10月,全国工商联成立55周年之际,首次对全系统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郑州市工商联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工作集体”。

二、创新调查研究思路,参政议政有了新提高

积极探索政府、商会、科研院所共同调研的工作思路,构建起各级工商联组织上下联动、会员企业共同参与的工商联调研工作新格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针对性地开展了197个系列的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1340多篇。

2004年,市工商联组织撰写的《关于加快郑州服装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文章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加大了对服装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搭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了郑州市服装产业的发展,2005年5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应趋势而上,打响郑州服装业的品牌”,当年郑州市服装产销量比2004年增长51.37%,2006年、2007年两年又以超3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发展。今年3月,省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的服装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打造裤业之都,重振纺织名城——对郑州市服装产业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30年来,全市各级工商联共向各级人大、政协推荐安排人大代表642名,政协委员827名;其中,市工商联推荐全国人大代表4名,省级人大代表24名,市级人大代表125名;全国政协委员4名,省级政协委员19名,市级政协委员110名;全市工商联界别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级人大提交议案、建议1600余件,向各级政协提交提案2460余件。

三、创新组织工作机制,商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全市各级工商联积极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行业商会组建工作,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发展、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服务、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大会员发展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壮大会员队伍,重点在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代表范围广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发展会员,上规模企业会员数占全市上规模民营企业数的30%以上。以换届为契机,将新的经济阶层、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主要企业代表和人士吸纳到工商联组织中。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工商联会员总数为26913个,共有行业商会37家,异地商会13家,基层商会141个。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代表人士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开展“商会组织建设活动年”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商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规范行业商会、异地商会发展的意见》,以市场化原则推进市属行业商会、异地商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法治会,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郑州首位度地位相适应的商会组织体系,现已初步达到“四化”(组织规范化、工作制度化、活动正常化、程序法制化)目标。

通过不断推进行业商会的发展,现已取得了“三个一”的显著成效,即一个商会形成了一个产业集聚区:为拉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化工商会和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入驻了郑州化工物流园;一个商会形成了一个招商平台:温州商会以自身为桥梁,积极主动地联系原籍企业家来郑投资,在马寨工业区投资兴建了温州食品工业城,投资额达3.4亿元;一个商会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服装商会联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0多家媒体,组织梦舒雅、娅丽达、逸阳、钮伦、戈洛瑞斯等12个郑州服装品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女裤看郑州”新闻发布会暨服装品牌动态联展活动,借助这种产业集群式宣传推介载体,树立了郑州裤业在全国的品牌形象,服装业现已成为郑州市支柱产业之一。中原区政府在郑州西区规划建设了纺织工业园区,服装商会已有10余会员企业入驻了园区。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达2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年生产服装3亿件(套),服装流通企业超2万家,年销售额达500亿元。

四、创新经济服务载体,对外联络开创新局面

服务是商会的立会之本,兴会之基。全市各级工商联以充分发挥市场化经济服务体系为基础,不断调整和创新经济服务工作理念,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直接抓、业务处室具体抓的层层抓服务的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履行经济服务职能。

招商引资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是一项战略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也是工商联以经济性体现统战性、以民间性服务统战性职能的具体表现。市工商联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招商理念,集中精力抓项目,全力以赴抓招商。通过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积极协助政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2005年,市工商联在福州成功举办了“郑州市人民政府暨民营企业赴福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两地企业共签订了7个项目的合作意向,合同金额达7.2亿元。

2008年7月,郑州市工商联与金鼎俱乐部联合承办了“2008郑州经济高层论坛”,邀请到18位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参加,省市领导出席。参会代表对郑州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考察,有3家会员与我们签订了合作意向。此次活动既大力宣传了河南、推介了郑州,又创立了政企合作新模式;既共同探讨了中原崛起之“道”,又建立了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圆满成功。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重点企业和项目数据库建设工程,开展了“百企进郑州”活动,先后联系服务102个会员企业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9.28亿元。借助“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届中博会”、“郑交会”、“城市友好商会会长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节会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工商联共组织770余批会员参加各项经贸活动,达成合作意向600多个,累计引进资金393.5亿元。同时,搭建起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友好商会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了一批在郑投资企业的投资、增资扩股,推动了优质资源要素向中原地区集聚。截至目前,市工商联已缔结友好商会89家。

以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服务中心为平台,深入推进企业法律维权服务,帮助会员协调经济、民事纠纷22件,挽回经济损失约1.2亿元。借助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的有效平台,为会员融资累计达5亿多元。

五、创新回馈社会活动,光彩事业取得新成效

按照“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贫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光彩精神的要求,导向鲜明地引导民营企业家主动参与到光彩事业中来,通过“两个健康”,实现“三个结合”。以各类光彩事业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为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深入开展了以“民企担重任,建功新农村”为主题的帮扶活动,突出工商联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了市、区、乡镇(办)三级工商联组织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在市工商联的指导下,县(市)区工商联、乡镇(办)分会、行业(异地)商会、企业(村)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连续两年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即:100家企业与100个村结对共建,100名企业家帮扶100个农村贫困户,100名企业家建立100个农村图书室,藏书不少于2000册(套)。2007年以来,全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人士共有2103个(人)次,帮扶农村105个,建立项目93个,总投资4.4519亿元。其中,村企合作项目27个,开展公益事业项目66个,投资4.2206亿元,改扩建小学5所,打井5眼,建沼气池4个,累计修路51公里,帮扶贫困户809户。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企业参与用于光彩事业和光彩项目到位资金9.46亿元,光彩捐赠2.4亿元。全市各级工商联共举办大型招聘会38场,提供就业岗位33000多个,安置人员12130余名。

在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全市会员捐款捐物累计达463万余元;2005年年初,三全、康利达、鞋业商会等捐赠150多万元的现金和物品,援助了在印度洋海啸中受灾的国家和地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工商联迅速组织会员企业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总额折合人民币9078万元。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是开创工商联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回顾郑州工商联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统战性,重点突出经济性,充分发挥民间性;坚持以法治会,紧紧围绕发展做文章,围绕和谐抓落实,围绕组织建设下工夫;同时以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以组织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形式。今后,郑州市工商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为促进郑州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