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县域经济铸就扛鼎之作
整治违法用地 强拆违法建筑
不断强化郑州中心地位
以人为本完成移民安置任务
寒潮来袭 全力应对
坚决打好这一仗
绿博会专家考察绿博园选址
我市今年接收安置1006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县域经济铸就扛鼎之作
工业化
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本报记者 党贺喜

时令渐入寒冬,从市统计局却传来了温暖的信息:今年前三个季度,郑州六县(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286.7亿元,同比增长16.1%,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高2.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5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宽阔的郑开大道两翼,位于中牟县白沙镇等地的河南财专、汉方药业等11个在建项目纷纷安营扎寨,已投下4.5亿元的巨资,高奏创富创业的进行曲,郑汴产业带又开辟出县域经济大发展别样的“黄金大道”!

点点面面的数据和事例在传送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走过改革开放30年创业历程,郑州的县域经济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了“换了人间”的巨变,傲然支撑起郑州经济大厦的“半边天”!

县域经济 春风做伴快发展

有着3600年“市龄”的郑州乃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但现代意义的郑州县域经济却“年轻”得不可思议:1984年之前,郑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当时的郑州市所管辖的只是一个被20多个村庄环绕的郊区和荥阳县。1983年年底,随着“撤地并市”,原属开封管辖的“西五县”(中牟、新郑、新密、巩义、登封)划归郑州,加之原来管辖的荥阳,才形成了至今的六县(市)格局。

改革开放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984年,“西五县” “加盟”郑州。从某种意义上讲,郑州的县域经济在那时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五县”是带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和殷实家底,带着千万农民丰收的笑脸“加盟” 郑州的。

“郡县治,则天下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为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出台了新政策、新举措——1993年,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提出“十八罗汉闹中原”全省特别试点的战略构想。“十八罗汉”,以巩义为龙头,郑州六县(市)有其五,郑州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发展黄金期;2004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论述,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对县域经济做出准确而明晰的定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在今年4月举行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又再次点题: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县域经济发展现场观摩会,并同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扩权”和“松绑”实现了“双解放”,思想的樊篱一旦被冲破,必然会一飞冲天。六县(市)立足本地实际,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工农业基础,县域经济的潜力和优势被进一步释放出来,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迅猛扩展,在自己的“坐标系”上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发展进行曲。“巩义靠电线,登封靠寺院,新密靠煤炭,中牟靠大蒜”,这是风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俗语,但却形象地折射出当时各具特色的发展风貌。

而今,盘点30年县域经济发展胜果,已是满眼春色,满城活力,郑州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大突破、大提升——

2007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387.2亿元,是1978年的163.3倍,年均增长15.1%,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8%;

2007年,六县(市)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7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72.5%,五个县级市全部突破10亿元;

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榜上,我市六县(市)全部进入前20强并包揽了前四名;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上,巩义、新郑联袂构成了在中西部省份绝无仅有的耀眼的“双子星座”;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新密、新郑、荥阳、登封四县(市)还与洛阳的偃师、许昌的禹州一起被视作“区域经济强县组团”,该组团位列中部六省第三位;

……

工业化

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这是记者在一张已经泛黄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搜寻到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如椽大笔。1975年10月11日,该报刊发了巩县回郭镇大办社队企业的长篇报道,题目就是毛主席的重要批示。这个具有文献价值的批示昭然若揭地告诉世人两条“潜台词”: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生命线”,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而来自郑州的回郭镇是全国社队企业的发祥地!

历史的回声犹在耳边,记忆的影子挥之不去。 (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