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优势互补
共谋双赢
我市明年设立耕地保护基金
老百姓触摸到的政治文明
考察农产品质量监管
抢抓机遇 谋划发展
找准症结 解决问题
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
打胜打好整顿验收攻坚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老百姓触摸到的政治文明
听证会、公示等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常态。图为11月18日举行的天然气调价听证会现场。 本报记者 汪静文 摄

本报记者 赵新蛟

“人大否决政府报告?这样的事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而政府的勇于担当,体现了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入,是政治文明的生动案例。”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柴清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曾引起轰动的一件事:

2006年10月24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市政府《〈关于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代表议案办理情况的汇报》遭到了否决。常委会认为,政府办理情况的汇报比较笼统、原则,对存在问题分析不够透彻,改进措施不够具体。

令人欣喜的是,汇报被否决后,市政府迅速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随后,郑州全面启动新农合,市政府连年加大财政投入。城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相继实施,去年提出了打造居民15分钟医疗圈的构想。今年6月,郑州启动“片儿医”试点,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近200名医护人员开始担负起辖区30万居民“保健医生”的角色。市卫生部门计划,利用5年建设,实现城区300万居民都有保健医生的目标。

柴清玉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20多年,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收到的群众来信中,好多写的是郑州市政府人大办公室。甚至发生一些政府机关因为受到人大的监督到省里告状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观念逐步增强。

一、立法为民,依法监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如何建设政治文明,理论界有说不完的话题。对老百姓而言,下面的表述似乎更易于理解: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通过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体现的,是通过民主协商的政协制度来不断促进的。

这是来自市人大常委会的一组数字:从1986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始立法工作以来,先后制订地方法规79件,修订31件,废止4件,现行有效地方法规65件。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制订的16部地方法规中,其中与民生有关的法规占到了一半以上。

这是来自市政协的一组数字:市十届政协共收到提案2561件,立案2522件;形成调研报告77份。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3868件,其中立案3660件;形成调研报告100多份。

从中,我们看到市人大和市政协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尽职尽责作出的不懈努力。在数字的背后,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和探索者的勇气更让我们敬佩。

立法为民,人民参与,这是郑州历史上的两个首次: 2004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始面向群众征集立法项目;当年制定的《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在报纸上公布,邀请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意见建议。

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河南文丰律师事务所起草《郑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开辟了民主立法的新途径。

市政协自我加压,连续3年开展“我为郑州发展作贡献、献良策争先创优”活动,为委员施展才华搭起舞台。

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代表、委员围绕市委的工作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提高监督实效,不仅促进了法治建设,同样有力促进了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

2004年,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区人口的急剧膨胀,中小学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民生问题引起市人大、市政协的高度关注。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立法程序。2006年年底,《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通过实施。2005年以来,郑州城区新建扩建中小学47所,入学难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审计难,处理更难”。2006年4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制度的决定》,把老百姓关心的公共财政领域一切违规、违法、腐败、渎职和浪费行为纳入监督之下。这则消息入选了2007年中国地方人大十大新闻。

2003年5月20日上午,市长王文超如约接待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代表、委员们提出的问题。这是郑州市市长第一次以此种形式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来访。

从那时起,每月下旬的第一个星期二被确定为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活动日。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建议、议案,市长、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能当场答复解决的当场答复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督促有关部门加以协调解决。

“关于建议实行市长与代表、委员约见制度”的提案,是市政协委员雷从芳在当年3月底郑州市“两会”上提出的,至今他还记得王文超一番热情洋溢的话语:“实行市长与代表、委员约见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的一种体制创新,将有效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充分说明了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的高度关注。这对改进政府工作,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形象,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届政协委员雷从芳,8年间参与提交了160多个提案,作为一家建筑装饰公司的董事长,他关心郑州的城市建设,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调研和提案的准备上。

从被动立法、甚至是因为体现长官意志的一句话立法,到如今的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从为约束老百姓的行为立法到如今的规范政府行为、维护老百姓的利益立法,这种观念的转变使郑州政治文明建设一路前行,铿锵有声。

从郑州市委不断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广开言路、广纳良策,到人民政协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融入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古老的中原大地奏响了雄浑和谐、催人奋进的壮丽乐章。

梳理郑州政治文明建设的脉络,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王庸金教授分析,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还利于民”到在此基础上的“还权于民”,这是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生动写照。

(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