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精神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部署学习实践活动
盛赞我市新农合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
会议将于30日举行
首批410名新兵起运
30年 一曲激情澎湃的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预防减少事故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精神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本报记者 袁 勇

寒意渐浓的清晨,56岁的保洁员陈会云像往常一样,穿越花木茂盛的街道,神清气爽地赶往陇海大院,去看望认识两年的老朋友高新海。在陇海大院,像陈会云这样与高位截瘫的高新海没有亲缘关系、却一如既往照料他的群体,多达10余人,他们携手相传的爱心接力,已经延续32年。

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只是郑州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激越30年,古都郑州易容换装,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与之相得益彰的是,全民参与的文明建设行动,更赋予了郑州全新的品质、勃发的力量。

这种品质和力量经年积聚,已经融入我们这个城市的血液,她流淌在青春迸发的东方古都的每一次呼吸里,活跃在超越自我的中原都会的每一次脉动中。

古都神韵,由文明熔铸而成,因文明更显魅力。

一、城乡比翼,文明新风强素质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会点上,郑州从未像现在这样,神圣而光荣地触摸文化传承使命。

始于50年前的考古大发现,揭秘了郑州在中华文明史上曾经拥有的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荣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王城遗址所在,作为超越人类历史同期城市文明代表巴比伦、摩亨佐达罗的都城,2004年11月,商都郑州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古都的确认过程,恰与郑州改革开放30年的文明进程不谋而合。文明薪火如何代代相传?文明风尚如何发扬光大?

1978年冬日里的一声惊雷,为中原大地唤来春风,为人民富裕开掘源泉。被改革春风早早吹绿的广袤原野,率先行动,引领风潮。

文明风生水起,绿野百舸争流。

巩义竹林,310国道旁一个曾经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在这场文明竞赛中率先起跑。当年,竹林靠工业起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不良思潮也暗中滋生。居安思危,竹林村毅然擎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每年年中、年末组织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年终岁尾组织好党员、好职工、好少年、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举行隆重表彰大会,所有获奖者披红戴花,上光荣榜,村里还组织鼓乐队,一路吹打着给好媳妇的娘家送喜报,把文明新风播撒到十里八乡。

发轫于荥阳的“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激发了农民的荣辱感和上进心。悬挂在各家大门左上方星级牌上的十颗星,分别代表着遵章守纪、移风易俗等十项文明内容,引发了农户之间的明争暗赛,将一股盎然正气播撒在荥阳大地。

新密市结合实际推出的“三优六好”,一方面实施文明村镇创建,一方面开展“思想道德好、科技致富好、遵纪守法好、团结互助好、优生优育好、文明礼貌好”文明户创建竞赛,既引导农民,又教育干部,把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文明之风吹遍城乡。

惠济区大力推行的“家庭文明代表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户推选一名文明代表示范带动,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文明模式,促进了居民素质的提高。

倡导新风,乡村一马当先,星光璀璨。

文明创建,城区厚积薄发,大放异彩。

迎着新千年的曙光,伴随着第一个城市社区的诞生,我市以文明社区建设为重点,创新形式,寓教于乐,着力实现“组建一个居民社区,创建一个文明庭院”的目标。

文明之旅,重在载体建设。2004年,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一年一个目标,每年都有亮点,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

剑指落后社区,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火热拉开大幕。

一条条社区道路被整修一新,一件件破旧设施得到更换,一个个社区游园竣工投用,一个个新增文化体育场所服务居民。有了基础保障,普法、计划生育宣传、未成年人教育相继开展起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天天有,月月新。

短短三年时间,我市一类社区大幅增加,从不足10%迅速升至半数以上。

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在今年年初的省会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强调,举省会之力,聚万众之心,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凝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巨大社会力量。

从市民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事情抓起,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认真吸纳群众建议,省城居民成为文明建设的主体。

(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