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燃油税改革核心仍是定价机制
让困难群体对“明天”心中有数
为什么会转脸就不认账
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
“网络狗仔队”何以横行无忌?
私家侦探:为牟利游走在法律边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让困难群体对“明天”心中有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中央拟加大城乡低保资金投入力度。这几年,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保障能力在提高。对困难群体来说,怎样使救助从季节性、事缘性的“特事特办”发展到成为可期待的保证机制,就是近年被提出并被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一种政治学理论认为,权利一旦被民众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就不再“感恩”政府。在这种政治逻辑下,决策者更倾向于一点点地“施恩”,让自己获得受助者的感激和支持,而不乐意把救助举措变成制度,让人们理所当然地享受权利。因此,政府乐于拖延这种制度化进程。

这种理论作为一个解释性框架,或许可以理解,但就实际的政治进程而言,善政是政府追求的目标,因此政府不会选择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拖延。拖延社会保障的制度化进程,让困难群体的“明天”处于不确定状态,弊端很多。困难群体,一旦他们的“明天”有了基本保障,他们就会减少躁动。

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已有基本的制度框架,但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物价上涨,保障水平的相应上调能在多长时间内到位,这些目前还是不很确定的。让困难群体对每一个“明天”有基本的信心,是完善救助制度的方向。

我们希望社会稳定,首先我们应当“稳定人”,然后才有人与人的和谐。因此让困难群体有一个有保障的“明天”,用制度把这种保障确定下来,是“稳定人”的开始。 杨于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