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美众院通过140亿“救车”案
河南汝阳发现
大型恐龙化石
诺贝尔奖
瑞典开颁
春运铁路票价不上涨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解析2009年经济新看点
三、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再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三、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再造
四、让老百姓享受更高水准的文化生活

(上接第一版)该剧目于2007年4月正式运营,当年就演出210场,接待海内外观众2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万元。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到登封调研这一项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郑州歌舞剧院推出《风中少林》的姊妹篇《云水洛神》。该剧以曹植《洛神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1700多年前流传于伊洛河畔的人神爱恋传说。今年4月,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舞剧《云水洛神》作为河南文化名片,首次亮相。其流畅隽永的音乐,华丽神秘的服装,时尚前卫的灯光舞美,独具个性的舞蹈人物造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一致赞誉。

电视剧的创作也创新了模式,不再是由电视台独家承担所有的制作工作,而是整合社会的文化和其他资源,与公司联手操作。郑州电视台和河南超凡影视制作公司联合策划制作的我国首部大型科幻少儿电视剧《快乐星球》已连续拍摄制作三部,共156集,被中央、省委领导称赞为经过市场检验的“三贴近”的好作品。

全国第一家民营动漫企业郑州小樱桃动漫卡通公司迅速成长,更证实了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文化创造的生命力,目前“小樱桃”漫画图书出版发行200多个品种、1350多万册,突破中国大陆漫画销量最高纪录。全市动漫企业达70家,相关产值总额突破15亿元。

改革大潮同样带动郑州市相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郑州百花园杂志社连续三年举办“金麻雀小小说节”,设立的金麻雀奖被公认为中国小小说的最高奖项。

每年一次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成为郑州独有的文化品牌,新郑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

今年,郑州文化盛事仍然接连不断。第10届亚艺节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优秀演员来郑演出,其成功举办为郑州赢得了不少国际掌声;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申遗文本已正式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并获得一致通过;“小樱桃”动画片第一部央视开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落户郑州;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文化再造

一批批贴有郑州制造标签的文化产品不断名扬全国,郑州文化现象也逐渐引人注目。前来参观取经的外地考察团络绎不绝,“全国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座谈会”、“全国院团改革经验交流会”、 “ 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等先后在郑召开。

来者边走边看,在充分感受郑州文化魅力的同时,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创新”二字——无论是文化体制还是文化本身。

近年来,郑州市把体制改革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推进宏观管理、文艺院团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郑州在全省率先制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宏观监测体系,开展年度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宏观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没有大剧场、大演员、大导演能否演出惊世骇俗的作品?答案在郑州歌舞剧院得到了肯定。剧院从建院之初就被人讥之为“没有单位、没有大演员、不会出什么作品的空壳”。实际情况是,几年来剧院成功推出了《风中少林》、《云水洛神》艺术精品。这主要在于剧院一成立就着手体制创新,采取股份制运营模式,面向市场走产业化探索之路。剧院与河南建业集团、宇通集团共同组建了河南省首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歌舞剧院从事剧目生产、舞台表演、艺术培训等业务,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则以市场经营模式从事艺术创作定项、生产项目管理、商业演出代理、市场经营开发等业务,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存的市场主体。从而走出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由政府“统包统揽”,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怪圈,其创新模式曾作为院团改革经验被全国推广。

积极尝试媒体机制的改革创新,有着59年历史的郑州日报社成立中汇传媒有限公司、郑州晚报有限公司,加快报社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业务走向市场,旗下的“中原网”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一类重点新闻网站。

突破以往把文化建设理解成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郑州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制作依托市场进行招商引资。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中牟雁鸣湖风景区、中华炎黄坛、保利郑州国际影城、电影《少林寺之僧兵传奇》等项目全部或大部分建设资金均是通过招商引资取得。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曾经说:“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郑州要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文艺复兴,而是新文化再造。”的确,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和《云水洛神》、嵩山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小樱桃”动漫图书等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上好产品,也正是因为文化内容创新,这些产品才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让老百姓享受更高水准的文化生活

2008年7月的一个周末,新密市来集镇郭岗村村民郭长合早早吃过晚饭就来到了村文化大院,期待着前南斯拉夫经典老片《桥》的开演,“这部电影20多年前看过,给我印象太深了!”

——如今,郑州市在2254个像郭岗村一样的农村设立公益电影放映点,全市100%的行政村实现了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

几年来,郑州在抓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仅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安排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就达18个,先后规划建设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郑州歌舞剧院等一批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文庙、黄帝故里等处修缮,并加大对商城遗址、少林寺等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力度。

几年来,市区每年一次的“绿城读书节”,汇聚全国知名出版发行单位,展示省内外出版发行前沿成果,几年来累计参与群众近500万人次;农村如火如荼的“三下乡”活动,各类剧团下乡演出超过2500万场,捐赠图书95万册,培训文化骨干3.8万人,举办科技大集、富民培训班5871期。

一个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黄帝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城乡文化协同推进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在郑州初步形成。

据统计,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占全市GDP的4.1%;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增长20.0%,比全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7.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2%,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8%。

文化的大发展,不仅为郑州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但不能回避的是,与国内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相比,郑州市文化产业实力还相对较弱,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文化体制的创新还需要更大胆、步伐还需要更快。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为文化的大发展再次带来崭新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相信郑州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为期不远。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