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导游大赛落幕
十佳导游产生
英雄军事五项队
先进事迹动中原
23家企业倡议不裁员不减薪
一天拆违法建筑71宗
人民在蓝天绿树清水的城市中徜徉
11月工业增速继续回落
小额贷款今年追加6亿
公告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人民在蓝天绿树清水的城市中徜徉
三、生态效应: 全民共享

(上接第一版)

二、生态建设:立体推进

郑州是有幸的。郑州城区西邻邙山,北连黄河,城区及周边有多条河流。西部的山岭是天然的屏障,又是植树造林的“舞台”。绕城的黄河及市内的贾鲁河、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东风渠等大小上百条河流,使郑州市水资源年均总量为22.44亿立方米(不包括中、深地下井),再加上尖岗水库、西流湖等日复一日的水分蒸发,给郑州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氧气。

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国,我们蓦然发现与先进地区差距之大,恍然明白郑州的生态建设任务之重。

早在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就把建设生态型城市列为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正式开展生态型城市的试点工作。随后,生态型城市建设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

生态郑州建设,以科学思路谋立体突破,加快了追赶步伐。

三维增绿,还绿于民,建中原城市特色绿地系统。一个城市的绿色覆盖面积是生态城市的基础,为了建设具有中原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郑州市实施着三维增绿、还绿于民的宏伟计划。

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沿河布绿、见缝插绿、依法治绿、科学护绿等措施的相继实施,公园游园广场建设、城区河道治理绿化、道路和出入市口整治绿化、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建设、中心城区综合治理、郑东新区大型公园绿地建设、城郊防护林建设等系列大规模创绿建绿工程的次第推进,使郑州重披绿色新装。

30年间,我市从只有一处算不上绿化广场的二七广场,到裕达广场、未来广场、绿城广场等,市区绿化广场猛增至17个;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全市统一标准,三级财政投入,10年间建成大石桥游园、同乐游园等190多个游园,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舒适方便的绿色“客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我市的道路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平均每年以数十条的数量增加,步移景移,基本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风格。

1999年7月,随着市委、市政府将机关大院临街围墙推倒,一场拆墙透绿、还绿于民的工程全面铺开。结果是拆透长度近万米,恢复新增绿地25万多平方米,单位绿地透绿面积增加35万平方米。

城市三维绿量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绿化景观明显改善,我市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公园、游园、广场均匀分布,滨河公园贯穿市区,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大树大绿,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实现了大树与高楼同生长,绿色与城市共延伸。

工程带动,城乡一体,构建森林生态网络。生态是一个系统,绿化也是一个系统。在做好城区园林建设的同时,围绕郑州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也在全面铺开。

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带动造林绿化事业大发展,全面实施了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森林生态城工程等市级林业重点工程。重点加强平原、主要水系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恢复邙山、贾鲁河上游的丘陵岗地及东南沙丘等生态敏感区的森林植被,扩大西南水源涵养林建设规模,加快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林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在城市周边营造了一道森林屏障,编织了一张防护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在广大平原农区,以农田林网化为目标,以“小网格、窄林带”为原则,河沟路渠林网林带覆盖乡野。

自2003年以来,城郊工程造林累计3.8万公顷,工程造林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在郑州南部、西部的山冈上,大部分推广了退耕还林。数年间,广种薄收的山地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郑州北部,黄河沿岸500米宽、数十公里长的林带形成了风沙的绿色屏障;在郑州东部,田间林网层层叠叠,和森林公园交织在一起,和桃园梨园枣园连接在一起,成为郑州的天然氧吧。

目前,全市16个平原和半平原乡镇全部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郊区森林覆盖率达29.5%,乡、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2%,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1.4%。如今的郑州,处处鸟语花香,林与房交相辉映,实现了城乡绿化一体化。

政策带动,全民参与。 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确保江河安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从长远看,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水秀、引水养城,打造北国水域靓城。水通、水清、水美,地处半旱地区,对水的渴盼和利用,郑州、郑州人从未停止过。

1978~1988年间,重点抓了电镀、化工、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和医院含菌污水的治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和《郑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等法律、规章的出台,使全市的水源保护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法制化道路。

在充分实施保护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市委、市政府酝酿日久,长远布局。

2007年6月《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评审。规划坚持生态和人文理念,结合城市水系现状,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将郑州市区及周边1010平方公里范围河湖相连,构建了“七中五小水库、六纵六横河渠、三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实现防洪、供水、生态、景观、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

2007年6月30日,随着市长赵建才一声令下,郑州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正式开工,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先期整治的金水河、熊儿河水体大为改观,水系生态的雏形已初步显现,河流两岸美景如画。

生态水系工程建设频传捷报:贾鲁河一期治理工程、郑开大道防洪应急工程全面完工;须水河、索须河一期治理工程、潮河治理工程、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三条河流治理工程如期进行。“西水东引”、西流湖规划等项目全面展开。2007年11月26日,全市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为生态水系建设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要求到2009年汛期前,要完成贾鲁河、索须河下游、南运河、七里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河道治理工程,利用引黄设施、水库、湖泊及中水资源,初步实现郑州市生态水系循环网络。

生态水系规划中“亲水景观”的建设,让老百姓着实感受了一把。如意湖畔、昆丽河岸、金水河边、东风渠……越来越多的郑州人享受着水岸漫步的惬意:冬日的暖阳,摇曳的垂柳,粼粼的波光。美啊,有水,给了身边这座城以灵动。

一个河湖水景辉映、森林水域交融、碧水蓝天与绿色城市融合、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域靓城已经初具规模。

节能减排,节能降耗,治污步伐加快,循环经济进入良性轨道。节能降耗是经济发展永恒规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其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从源头加大了治理力度。

市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单位GDP能耗公报、落后工艺淘汰、污染在线监控、排污总量限额等制度,切实把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到规划、投入、考核等各个方面。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拒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建设项目,并累计关停五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81.6万千瓦,淘汰全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36条。2006年以来,全市因节能减排不达标,关停、整改企业达2000家以上。同时,一批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迅速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7%,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噪声达标区10.6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达到100%。

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节能工作也成效明显。2007年,郑州市新建建筑新型墙材使用率达到96%;耐材行业全部实施煤制气改造,吨耐材平均煤耗由原840公斤标准煤下降至270公斤标准煤;铝行业企业积极采用后增溶溶出等新工艺,全市实现吨铝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农村建设沼气131546座,节约标煤7.96万吨;3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节能降耗大有文章可做。有资料显示,我国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之多,工业排污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节能降耗这篇文章必须做好。我国人均占有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愈来愈少。

善待自然,蓝天碧水又回到我们身边。人们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文明之上的生态文明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和行动,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市民心中。

“让青春点靓郑州,携手创建绿化模范城”、保护母亲河春季造林行动、“小手拉大手,创模争先走”、“绿色理念进生活”、环保世纪行等活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和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以绿色为主的生态文明在人心中的植入,将是一笔更为可观的财富,将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近年来,复印机上、水龙头边、电源开关前,“节约能源、杜绝浪费”的提醒随处可见,每周停开一天车人们也欣然接受。随手关灯、节约每一滴水,让环保宣传标语走上灯柱,走进公交车、出租车,树立了人们“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绿色文明新风尚。

对更高层级文明——生态文明的不懈追求,让郑州学会善待自然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存质量和精神境界。

如今,郑州变绿了,郑州变美了,郑州更显宜居和谐。市民出行500米,就会有一处公园和小游园,成为老少皆宜的好去处。

种下去的是树,收获的却不仅是绿色,有绿叶释放的大量氧气,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的破解,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广大市民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

研究证明,每公顷的绿地平均每天从周围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89台空调制冷的效果。以此计算,郑州市通过森林生态城的建设,等于在周围安放了1678万台天然空调;如到2013年,郑州市233万亩林地发挥作用时,相当于有2936万台空调同时在制冷。

蓝天白云停留郑州的日子越来越多。据统计,2007年,郑州城区空气质量一、二级标准天数为313天,达标率85.8%,比2004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郑州市4个省控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达77.1%。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1999年,郑州一举摘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帽子。郑州“城考”工作稳居全国上游,连续13年蝉联全省第一,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逐年上升。

郑州市成为第一个以币化测算生态效益的城市,监测结果表明,郑州通过生态建设带来经济效益达122亿元之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认为,生态效益监测、评价及其价值化是国内外探索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工作和前沿工作,在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绿化量测算和生态效益货币化计量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郑州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各种价值评估同样令人喜出望外:森林城森林绿地每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470万亿千焦,价值77.55亿元;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23万吨,价值15亿元,相当于吸收了整个郑州市区2006年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的13.7%;年释放氧气46万吨,价值2亿元;年滞尘量近100万吨,价值6亿元;吸收二氧化硫23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总价值达1亿元。家住中原路的李先生对此深有感受:现在郑州绿树成荫,感觉空气越来越清新,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迎面吹来习习凉风,顿感暑意尽消。

绿色,让城乡居民享受生态不断优化成果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2003以来,郑州经济社会实施跨越式发展、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自2003突破一千亿元之后,在2006年又突破两千亿元,2007年达到2486.7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5.5%。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4.3%。这其中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功不可没。

最近召开的中共郑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把郑州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建设已摆上重要位置。新的目标又在向我们召唤:到2010年,在中西部城市中率先把郑州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届时,我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将由现在的34.9%、31.7%、8.17平方米得以大幅提高,更注重园林生态效应,更注重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我们共同的期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