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商海微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集贸市场的由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郑州集贸市场的由来
集贸市场的春天中原集贸市场的建设老坟岗市场起死回生花园路集贸市场的兴盛

沉淀在记忆深处的辉煌岁月

本报记者 孙志刚

回忆老集贸市场的那段往事,老郑州人记忆犹新。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一次次风霜雪雨的侵蚀和洗礼,郑州老市场里那扯着嗓门的吆喝声,始终回荡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郑州市集贸市场的发展史,也是郑州城市文明的进步史。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交易也日趋活跃。“退路进厅”背景下,一批封闭式的大型集贸市场脱颖而出。老坟岗集贸市场、 中原集贸市场、花园路集贸市场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建设的曾轰动全国的三大集贸市场。时任国家工商局局长任仲林等领导,亲临现场为集贸市场剪彩,建设集贸市场的“郑州模式”还成为全国的典型,吸引各地的取经人。

这三个大型覆盖式拱棚集贸市场,能遮风避雨,是郑州市集贸市场进入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方便居民生活,促进城乡农资交易,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头看,那些曾经红红火火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没有市场就没有城市。”郑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贾常先,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了十几年的郑州市工商局局长,他这样评价市场的作用。谈到郑州市集贸市场发展,贾常先介绍了那个时代郑州市场的起源和建设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浪潮率先从农村兴起。当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创造的大量农副产品如激流一般汇向城市。当时,由于没有市场,商品交易都在马路上。

当时的郑州像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面临着汇集到城市的人流、商品流的冲击。提到当时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贾常先谈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他说:“当时的计划经济由于不允许农民自由交换,也根本没有规划集贸市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郑州城市面临着严峻挑战,是来自农村的挑战,为解决遇到的农副产品交换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打开城门迎农民,市场繁荣靠农村”的口号。市工商局经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占用马路为农民提供商品交换的场地,首批开放了友爱路、敦睦路等几十条街道,也就形成了“马路市场”。

集贸市场的春天

虽然马路市场一时缓解了农民进城交易的紧张局面,但农民的地位依然很低下。农民进城交易,还存在遭社会白眼,遭监管部门驱赶的情况。当时农民经商还不叫个体户,都是早上拉着农副产品进城,晚上卖完回去,没有一个落脚地。无处遮风挡雨,遇到恶劣天气,农民处境十分可怜。

谈到这,贾常先想起一件让他记忆深刻的一件事:那是一个雨天,瓢泼大雨袭来。贾常先叫上司机小陈到街上去察看。“当时我要出门,司机小陈就问我下这么大的雨还出去干什么?”贾常先告诉他,你看看就知道了。路上雨越下越大,到了友爱路市场门口,卖菜的菜农批着衣蓑,戴着斗笠靠着墙根躲雨,房檐下挤满了人,无处可躲的菜农干脆就站在雨里。这时,贾常先看到一个老爷爷带着孙女往前小跑,跑到百花路邮电所时,邮电所门口也挤满了避雨的人,这爷孙俩拼命往里挤,还没挤进去就被里面的工作人员轰出来,爷孙俩站在雨里十分凄凉。这一幕深深刺痛着贾常先的心,他说:“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为菜农建一个能遮风避雨的市场,使他们有个落脚的地儿。”

1985年3月,郑州迎来集贸市场的春天:市工商局提出当年市场建设的十件大事。围绕劳动市场、新市场国营商业网点,改造、扩建友爱路市场、新市场集贸市场,并扩大到百花路、工人路、协作路,形成市区西部中心集贸市场;围绕紫荆山百货大楼、花园路商业网点,改建花园路集贸市场并扩展至经八路,形成市区北部中心集贸市场;改造、扩建老坟岗集贸市场,北至太康路、西至铭功路,南至解放路,东至中二七路,拆除违章,兴建摊点群,将路西覆盖,划行归市,形成市中心集贸市场。除了市区规划集贸市场外,当时的巩县、登封、新郑也兴建了综合性的商贸流通市场、商场。

中原集贸市场的建设

198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中原集贸市场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并把改建工程列为当年八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建设中原集贸市场采取的是‘借梯子上楼’的办法。”在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市工商局另辟新径,大胆探索出一条新路。所谓的“借梯子上楼”,是指当时的筹建资金全部靠工商管理者、商户、农民集资,市场建成后,再将租金返还集资的人。

集资建市场的消息一出,时任工商局局长贾常先率先捐出500元,商户、群众热情高涨,纷纷踊跃集资,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募集数百万元,市场建下来共花费540多万元。当年5月中原集贸市场破土动工,1986年1月15日剪彩开业。中原集贸市场改建后由文化宫路、协作路和市场街构成,南至中原路,北至建设路,西至桐柏南路,总长1370米,总建筑面积33290平方米,其中文化宫路封闭式工业品市场建筑面积28858平方米,系对称双层结构。整个集贸市场日上市摊位1000多个,顾客达5万余人次。

时隔23年,时任郑州市集贸市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贾常先谈到当时建设情况,仍十分激动。当时的建设所需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要报批,所有涉及部门积极主动配合,迅速办理,可以说是一呼百应,驻郑部队1万多人来了,党、政、军、民、学人员来了,社会各界纷纷以不同的形式支持中原集贸市场的建设。更令人感动的是,冯记烩面的老板还把烩面锅支到工地上,免费供应参建人员。由于建设后期正值冬天,为防止水泥上冻,民工们还支起火炉,燃着熊熊大火,奋战工地。有些已定好婚期的工商局的同志还推迟婚期,为的是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1986年1月15日,中原集贸市场剪彩开业轰动全国。“剪彩现场是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现场聚集了有30多万人,光维持秩序的警卫就有800多人。”据贾常先回忆,开业当天,时任国家工商局局长任仲林亲手为市场开业剪彩。就在该市场建设期间,任仲林曾在三个月来郑州两次,关心市场的建设工作。后来还把郑州建集贸市场“借梯子上楼”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老坟岗市场起死回生

老坟岗集贸市场是和中原集贸市场一批建设的大型综合市场,原址位于市中心,是较早建设的郑州市三个大型棚顶全覆盖式集贸市场之一。由于其周边近临郑州火车站、二七纪念塔、郑州市百货大楼,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也是历史上郑州市知名的商品流通场所。

据记载:老坟岗早期为一沙岗,前身只是一个游艺市场,仅有几户耍变戏法、卖大力丸的。日本投降后,德化街的一些摊贩转移到此从事商业活动,从几家鞋店开始,陆续有一些出售布匹、针织、小百货、小五金、文具、土产杂品的相继进入。当时商户租用的大多是“商务会”搭建席棚,约500余间,正式定名为“国民市场”。

旧时老坟岗集贸市场东起西二街,西至东陈庄,南到金水桥,北抵富春里。市场内闪现着明显的旧社会的影子:以江湖杂耍多、茶园饭店多等闻名。因历史原因,老坟岗集贸市场几易其名。继1937年定名为“国民市场”,郑州解放之后,1951年初,由市工商局市场管理处接管,更名为“益民市场”。1964年被率先以扰乱社会秩序,滋生投机倒把的罪名关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79年11月,市场在关闭15年之久后,恢复开放。

老坟岗集贸市场商业繁荣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多次作为省、市骡马百货药材大会、物资交流会、商品展览会的会址。其鼎盛时期在1962年秋冬,每天上市多达五六万人聚集于此,车水马龙、商品丰富,生意红火。当时的老坟岗集贸市场享誉全国,名列当时郑州市的五个自由市场之首。

和中原集贸市场一样,老坟岗集贸市场的大规模改建也是在1985年,当年5月破土,11月12日竣工,总投资120多万元,筹建资金也是全由商户集资解决。改建后的老坟岗集贸市场范围扩大:东至民主路东口,西至铭功路,南至解放路,北至太康路,占地956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筑,极具民族传统风格,当时日成交约5万元,顾客流量达2万人(次)。全覆盖市场全长721米,有营业房194间,共安排固定工商户152家,经营的服装百货、五金交电、饮食、糖烟酒、日用品旧杂货以及各种文具、果品、调料、肉食、粮油等应有尽有。市场西部建有售货棚,专供农民进城出售农副产品,家禽肉蛋,鱼虾之类使用。让老郑州人嘴馋的风味小吃荟萃,如王氏胡辣汤、苏家杂面花卷、古家黄焖鱼、陕西刀削面等。当时歌舞厅、曲艺厅、立体影院等群众娱乐项目也已出现。

花园路集贸市场的兴盛

花园路集贸市场坐落在行政区,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直属机关驻地,近有国营花园路市场,南通驰名全国的紫荆山百货大楼,客流量大,购买力强,是郑州市三个大型棚顶全覆盖式集贸市场之一。

市场历史较久,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时就已形成一个小露水集。1957年、1961年曾两度开放,名为行政区(自由)市场。1963年前后,逐步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肉食禽蛋、水产蔬菜等多种副食品的农贸市场。在这里,活鸡活鸭、鲜鱼鲜蛋,备受青睐。10年动乱期间被关闭。1978年10月下旬,经市政府批准,作为第一批市场重新恢复开放。由商户集资220余万元,于1985年5月动工改建,当年10月5日竣工开业。

改建后的花园路集贸市场,东起花园路,西至经五路,全长350米,宽20米,占地面积8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13平方米。建筑面积共折合标准房间446间,两侧全部是两层建筑,楼上有外走廊与五座天桥相通。改建后场内共安排经营单位144户,有农副土特产品、风味小吃、百货针织、五交化、服务维修业。风味小吃有新疆的烤羊肉、浙江的年糕、四川风味菜、洛阳甜牛肉、豫东的狗肉等。市场西头底层专供出售鲜鱼、活鸡肉蛋之类。市工商局金水区分局在此成立了“花园路集贸市场管理处”,水电部门也都在此设有办公室,为市场服务。

中原路集贸市场、老坟岗集贸市场、花园路集贸市场的陆续开业,人们拍手叫好,群情激动。1986年1月24日,市委、市政府、市集贸市场建设领导小组还在河南人民剧院召开集贸市场建设总结大会,对参与三个集贸市场建设中涌现的39个有功单位,161个先进集体和330名先进个人进行庆功表彰。

郑州市“借着梯子上楼”建设集贸市场的做法,开创了全国集贸市场建设的先河。这也对郑州市以后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进了郑州市市场发展。

如今,中原集贸市场已“退路进厅”,成为大商新玛特进驻郑州的第二家店;老坟岗集贸市场被重新规划成繁华商业中心,旧址建设了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超市,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施工;花园路已成为省行政中心形象街,沿街大型商场林立,商业氛围更加浓厚。30年变迁,旧貌换新颜,曾经红红火火的三大集贸市场虽已成历史,但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难忘的岁月是那样的珍贵,是那样的让人怀念。

在那个一切经济活动均由计划严格指令的时代,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经济体系不堪重负的时代,曾经活跃了几千年的商品市场基本消失,曾经几度萌芽并艰难成长的市场化机制接近湮灭,在格式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人们凭借存余的星星点点激情,把希望寄存于未来的精神驿站,默默等待着一个转折时代的到来。

地处中部,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文化厚重……尽管坐拥许多优势,但这里的赤贫和困顿,一如四面八方的兄弟省份城乡。

郑州,就是在这样的时空坐标中,于30年前的春风乍起时刻,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化生存和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