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8版:商海微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紫百与郑州商业的同行岁月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紫百与郑州商业的同行岁月
老紫荆山百货大楼。
紫百新貌。

本报记者 成燕 文 丁友明 图

一次商战的奠基石

特定的历史决定了特殊的辉煌。

老国有商场走过的红火岁月,记录了郑州商业一段难忘的历程。即使在今天来看,它们创造的业绩也是惊人的。

1984年,紫荆山百货大楼商品销售额达6707万元,比1983年增长53.6%,开业仅仅19个月后,紫百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并在1987年成为全省首个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商场。

在开业之初,紫百还尝试推出开门迎宾——每天早上开业时,中层以上领导列队迎接顾客。1987年10月,当亚细亚、商城等几大商场还在酝酿筹备之时,紫百大楼在全市率先发布“实行同类商品全市最低价格”、“执行比价退差”公告,在顾客中树立价格公道的形象。1989年,该商场又实行商品销后7天内因质量问题保证退换;1990年公布“六为主”销售原则。

与此同时,郑州市百货大楼也于1986年兼并了毗邻的南华新旅社、福华百货商店和无线电元件厂三个企业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使营业面积扩大到7500平方米,经营品种达2万多种。1989年,该商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紫百、郑百两大国有商场称霸郑州商业的格局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伴随郑州建设商贸城的思路逐渐清晰,郑州商业在改革大潮中也书写下浓墨重彩。

资料显示,市委政研室、市社科联于1985年4月召开“发挥省会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研讨会”。这次会上,首次提出了“依靠交通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贸易中心。”从这时起,省、市逐步确立了把郑州建成全国性商贸中心的设想。

随后,四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989年5月6日,股份制集体企业亚细亚商场开业; 1989年9月,商业大厦开业;1989年10月,商城大厦开业;1990年9月,华联商厦开业。

资深人士分析说,四大新型商厦的拔地而起,加上紫荆山百货大楼和郑州市百货大楼,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区域之内,郑州有了六家综合性大商场。这种格局使郑州商界维持多年的市百、紫百两分天下的格局彻底土崩瓦解。郑州一次商战随后全面爆发。

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商战让郑州商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统计显示,到1990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7.4亿元,比1985年增长108%。1990年,全市共有批发企业187个,批发额达36亿元以上,零售商业网点达34768个。接受记者采访时,时任市商管委有关负责人说,“七五”期间是郑州商业大发展时期,这也是引发“郑州商战”的背景基础。

市场不相信眼泪

大潮初起,风云际会。

1989年~1998年,随着“票证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更加活跃、更加自由的经济体的形成。而与此同时,郑州商业在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制度上、规则上和意识上的多重“碰撞”……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郑百、紫百为代表的郑州国有商业尝尽了“风光无限”的甜蜜,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风光早已随着改革渐入“深水区”而消逝殆尽。

在一次次的思索与彷徨中,郑州商业的弄潮儿深刻感受到——市场不相信眼泪。只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才能驾驭航船破浪前行。

在走过十余年辉煌道路后,由于种种原因,紫百这座知名商场轰然跌倒在郑州一次商战的废墟上。到了1998年,紫百已是面临着银行逼债、厂家撤柜、职工接连几个月的最低生活费都发不下来的局面。

就在这一年,48岁的张根湘临危受命,带领2000多名职工锐意改革、披荆斩棘,在极目皆泥潭中奋力寻找出路。时至今日,谈起改革路上的种种艰辛,张根湘依然感触颇深:“紫百走到今天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在浴火重生的岁月,紫百的每一步跨越都与创新密不可分。是勇于创新、永不言败、用心做事的企业精神让紫百迈出关键的三步:实施蜕变式改革、尝试虚拟扩张、转型精品百货。

1998年,张根湘到紫百上任4个月后,开始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模式,即在国有经济的土壤上,尝试引入非公有经济。紫百把原来小而全的25个商品部重组为10个有限责任公司,并将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资产有偿经营责任制,各公司自主经营、自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以往的债务则由大楼统一承担,对外统一协调、统一形象和统一策划。这种模式后来被省内知名经济学家定义为“蜕变式改革”。历经5年完善,该模式最终被确立为“紫荆山模式”,在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在全市予以推广。

2003年年初,探索“虚拟经营”的设想又在张根湘脑海中成形:实体商场的经营面积有限,进军上游批发渠道,实行品牌代理会帮助紫百实现“虚拟扩张”。几年间,紫百先后成功开发引进、代理了万宝路、长胜、多美、亚曼达、万星威等数十个国际著名品牌。众多品牌陆续进驻郑州部分商场和省内二、三级城市。随后,该商场又尝试转型精品百货。

这个老商场的浴火重生让业界不得不反思,在经济转型期,国有商业究竟应该怎样走出一条市场化道路?毋庸置疑,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必须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建立起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妥善解决企业的历史包袱。

站在新的起跑线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进入21世纪,郑州商业再次进入“万马奔腾”逐鹿中原时代。2002年夏,以北京华联入驻郑州为导火索,郑州商业关于“狼来了”的大讨论风生水起。国内外商业巨头争相在郑跑马圈地引发一系列“鲶鱼效应”,激活了郑州商业一池春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大商、世纪联华、国美、苏宁……群雄逐鹿下的郑州,进入一轮商业变革期。

多年以后,当那些消逝的辉煌成为遥远的绝响,再俯瞰郑州商业,那些“没落”的“贵族”仍在追随时代的脚步奋力向前。

2007年9月6日,伴随新加坡时计宝(郑州)紫荆山百货盛大开幕新闻发布会的召开,走过24载风雨路的紫百大楼彻底“脱胎换骨”。通过外资注入实施重组后,这座“功勋名店”踏上全新征程。

无疑,在郑州商业历史中,紫百曾是一面辉煌的旗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兴衰史是郑州国有商业企业发展史的缩影。紫百首次在我市通过引入外资实施改制,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老国有商业的精神财富也随着新“血脉”的注入被赋予全新内涵。“从营业员到总经理,我与紫百一同走过了25年。我们经历过辉煌,更经历过没落和奋起,我们始终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了,就一定能朝着胜利的方向迈进!”接受记者采访时,新加坡时计宝(郑州)紫荆山百货总经理巩玉梅满怀信心。

30年沧桑巨变,30年峰回路转。

商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数字是枯燥的,但它生动印证了郑州商业发展的坚实脚步。

——1978年,全市商业商品购进、销售分别只有10亿元左右,到1992年分别达到120亿元和135亿元。截至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零售业网点11.2万个,比1978年增长30.4倍;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零售业14家、大型综合超市7家。

——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10亿元,各种商品严重短缺。2007年,郑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78.7亿元,比1978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17.3%。

弹指一挥间。在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号角声中,郑州商业经历着一场全新变革。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蝶变,我们有理由相信,站在全新的起点,秉承优秀的商业文化,郑州商业必将实现新的超越!

“河南第一”

的诞生

让我们把目光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那是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物质匮乏让郑州处于典型的卖方市场。统计数字显示,1978年,全市商业商品购进、销售分别只有10亿元左右, 百姓争相购买“老三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配额供给、凭票供应、价格双轨制决定着国有商业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1978年12月,伴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郑州商业进入全新历史时期,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1979年开始,全市商业系统开始为企业“松绑”放权,逐步把经营决策权、财务管理权等七项管理权下放给市属企业。

正是在郑州商业改革风起云涌的大潮中,由省、市政府投资及银行贷款等多元投资建设的紫荆山百货大楼掀开了大红“盖头”。

“当时郑州只有市百货大楼、红旗大楼、花园路百货商店、碧沙岗百货商店等有限几个商业网点,商业硬件设施非常落后,紫百大楼的开业打破了郑州近30年来未见新型大商场的历史。”忆往昔,郑州市文化局局长、郑州商务局原常务副局长阎铁成激动地说。

资料显示,当时紫百共有5层,营业面积1.3万平方米,营业厅内有冷暖空调设备,是当时全省硬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百货批零商场。紫百的“横空出世”具有多个里程碑意义——在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的历史性节点,紫荆山百货大楼的开业,被业界称为郑州商业改革开放的标志。在郑州市百货大楼“大一统”郑州商业27年后,郑州商业首次进入市百、紫百二分天下阶段。

正是有着诸多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注定被载入郑州商业发展史册。开业当天,紫百顾客流量达20万人次,销售收入达90多万元。人潮涌动“赶大集”的火爆场面也永远刻在人们记忆深处。

“4月1日一大早,我上到五楼,一看广场上全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捧着彩纸屑高兴地往下洒。等我们想下楼时,楼梯、过道早已挤满了人,根本就走不动了!”接受记者采访时,时计宝紫荆山百货总经理巩玉梅生动的描述把人一下子拉到25年前。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雄立东区的紫百堪称郑州乃至河南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们买东西首选紫百。

资料显示,紫百当时有9个商品部,有职工1000多人,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服装鞋帽等十几类商品,经营品种达2万多个;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800家工商企业建立业务关系。《郑州年鉴》资料显示,开业当年,该商场平均日客流量5万至8万人次,节假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以上。

商场繁荣的背后,是市民消费能力稳步攀升。《郑州·商志》显示,1980年,郑州市区社会零售彩色电视机仅193台,1985年猛增至25430台。1982年至1983年,我市社会零售电冰箱共230台,到1985年则猛增至9189台。商品大流通带动了郑州辐射能力,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一商系统市属企业销售市场辐射到全省及周边近300个市、县。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