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39版:商都大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千年古都的现代化城市之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千年古都的现代化城市之路
感受大郑州城市脉动市场之手造就城市活力“三化两型城市”前景辉煌

本报记者 王文霞 实习生 张笑立

30年间,郑州城市建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由当年的吃财政饭量力而行,到大行经营城市、城市经营之风,到大拆大建大发展,到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到新老城市共生发展、跨越式发展,从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郑州正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一个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更加良好、环境更加宜居的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正在向我们招手。

现代化的郑州城区。

本报记者 陈 靖 摄

30年间郑州城区扩张轨迹

30年间,郑州的城市从1978年的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125.6万人,发展为2007年年底的建成区面积294平方公里,人口318.9万人。30年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近23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193.3万!

郑州城市建设大发展的轨迹,紧扣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曲线,先后经过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92年;二是1993年至2002年;三是2002年至2007年。郑州城市真正实施大手笔建设起始于1993年。

翻阅厚厚的《郑州年鉴》,查询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记,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市政设施,如今仍鲜活的跳动在郑州的城市肌体中:

1986年9月26日凌晨1点20分,中原油田天然气到达郑州,15万多户居民和部分生产单位用上天然气;

9月30日,邓小平题写桥名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1994年12月,郑州至开封高速、机场高速同时开通,结束了河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1997年8月28日,新落成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举行开航仪式。

1998年9月26日,投资1.5亿元的金水河滨河公园建成开园;

10月30日,西起航海路,东接老107国道的南三环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一条完整外环道路的历史。

1999年12月28日,郑州火车站主站楼落成开通。

2001年12月26日,郑州市环城快速路全线通车。

2002年2月,日本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起步区(CBD)详细规划和龙湖地区概念规划中期方案通过评审;

6月19日,郑州市实施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外地公民入郑条件放得更宽。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开启郑东新区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2004年8月1日,107新国道竣工通车;

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开工,该线建成后将可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

2006年11月19日, 郑开大道开通,是我省乃至全国第一条跨市域建设的城市道路;

12月13日,有“中原第一高楼”之称的郑州会展宾馆正式动工建设。

2007年12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工,停机位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31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原来的380万人次增加到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原来的3.04万吨增加到35万吨,一个空中路网构建完成。

2008年10月26日,投资89亿元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

改革开放30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了35.6%,2003年以来,我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资金注入,让郑州城市形象得到提升,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得到增强。

感受大郑州城市脉动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深义,提及郑州的变化,感触很多。

“郑州城市的大发展,起始于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以‘四桥一路’为标志,开始了大郑州的建设历程。”

郑州城市发展虽然得益于铁路,但十字交叉的铁路线也把城区分割成四大块,造成道路不畅。

魏深义清楚地记得,市政府要求1994年6月10日开工建设,年底通车,4月18日的郑州晚报公布了这一消息。当年12月30日,“四桥一路”正式通车。许多市民扶老携幼登桥观看,整个城市像过节一样。

1997年,一场拆墙透绿行动在全市展开,一个个自成一体的政府大院、公园、居民区的围墙被推倒,整个城市有了一种开放的气度。

城市要扩大,要有活力,道路要先行。从上世纪末,郑州市把打通断头路列入计划,已经打通的断头路和新建的城市道路已有上百条,先后打通了郑花路北段、嵩山路南段、东西大街、东风路、工人路南段、红专路西段、红旗路中段、兴华南街等一批断头路。

最令人兴奋的是2004年打通农业西路,兴建农业路下穿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大型立交桥,农业路由南阳路向西一直修到西四环,向东通到郑东新区,成为横贯郑州东西的大动脉。

路修到哪里,水、电、气、暖、通信就配套到哪里,城市骨架一步步壮大。2002年的郑州,建成区面积156.4平方公里,人口275.2万人,比1978年扩大 96.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149.6万人。

郑州的现代化都市之路,随着城市角色定位的调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以城市群促进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现象。省委、省政府在做出实现中原崛起重大战略部署的同时,提出要建设发展大郑州,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求郑州在中原崛起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001年7月20日,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听取了郑州市关于建设“港澳新城”的汇报后指示: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在郑东新区规划确定后,又亲自定下“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进度表。

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等于再造一个新郑州,郑州的城市建设从此跳出老城区的束缚,摒弃“摊大饼”的传统扩张模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胸襟,在新世纪之初腾飞。

2003年1月,郑东新区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年底如期完成“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既定目标。截至今年10月底,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1.8亿元,累计开工项目408个,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累计突破2000万平方米。

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用堆,曾任郑东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参与过郑州市多项城建大工程,谈及郑东新区建设的艰难仍感叹不已。“2004年年初,国家宏观调控,一年间东区没有贷到一分钱,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停工了。为了实现三年出形象的目标,当时把施工单位叫到一起做工作,愿意开工的,半月内复工,东区不会亏待大家;不愿意干的,马上清账,东区决不为难大家。”决心和诚心感染了施工单位,各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

通过开展“争红旗、亮黄牌”、“抓管理、促文明”、“保优质、创精品”、“样板引路,精品示范”、“三保一贡献”劳动竞赛、电力服务周、基础设施服务周等各类活动,郑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在高起点建设。

加快建设郑东新区的同时,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实现新老城区的和谐发展。

围绕中心城区保护改造“三年一大变,五年上水平”城市发展目标,从2003~2005年,郑州实施了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为主题的规划,2004年年底,在三城联创的基础上提出四城联创;2006~2007年,开展了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打造精品街区、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年”工作,重点对主要街道、市容市貌、出入市口、商业中心区、商城遗址周边地区、市区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彻底让老城区旧貌换新颜。从2006年起,郑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专家组的技术评估。

一项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市民对郑州的城市建设满意。同时,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郑州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被国内权威机构选为全国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城市之一。2003年11月16日世界银行发布《2003中国投资环境报告》,综合投资环境郑州排名第十。

市场之手造就城市活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有车的人都交过“四桥一路费”,后来又改为“环城快速费”,小车一年1200元,大车1800元,摩托车200元。

这是郑州城市建设投融体制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1994年建设“四桥一路”时,需要投资 4.2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为12.858亿元,这一项工程就要花掉1/3,这样的“高消费”财政承担不起。

一面是道路拥堵,市民反应强烈,一面是财力有限,无米下锅,这一切都逼着城市建设投融体制进行改革。

不找“市长”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收费还贷”,“四桥一路”在郑州首开政府不用一分钱,利用社会力量建设大型市政工程的先例。

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指导下,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出没在郑州的城市建设中。市场无形之手舞动之处,城市活力迸射。

紫荆山路拓宽改造时,政府首次成功尝试了以土地招商引资修建城市道路的做法,“以路带房,以房养路”;河南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郑州至少林寺高速公路,也是郑州第一条自筹资金建设的高速公路;2002年,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是我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同时也是郑州市第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

近年来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实现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共赢。截至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造总投资累计达159.1亿元,全市42个村(组)已实施拆迁,32个村(组)已开工建设安置房。2000年8月5日,位于我市中原区的都市村庄——小岗刘挂上了“社区”的牌子,这在全省是第一家,它的建立,是都市村庄管理体制的一种有益尝试,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郑东新区更是一个市场运作的成功范例。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创新发展模式,使郑东新区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东区建设面积近5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91.8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占到70%,其中省外、国外资金占到1/3以上,这样一个数字在郑州的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02年4月3日,市国土资源局首次采用土地使用权招标的形式,公开交易4块经营性土地。此次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标志着国有土地出让的性质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举也为城市建设集聚了财力。

2002年 4月13日,郑州市“四桥一路”桥下机动车停车场一年的经营权,21个停车场、539个停车位以156万元的整体竞买价格拍卖,而拍卖停车场在全国尚属首次。

为加快郑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省会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2005年1月19日,市政府公布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通知》,决定自2月1日起,郑州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将依法实施特许经营。

环卫、绿化、景观进行市场化运作,实行招投标,引入专业的环卫、绿化、景观公司进行管理、建设、施工。郑东新区3000名环卫工人负责50平方公里城区的保洁工作。

规划是龙头,设计是灵魂,建设是主体,管理是保证。从去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数字化城管工程,今年通过国家验收。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2008年10月投入试运行,率先在全国创立了数字城管、12319热线与数字执法“三位一体”的全市域、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格局,明年将启动建设地下管网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社会应急、社会服务系统。

城市建设投融资由专门公司承担。2008年11月,郑州城建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挂牌,将推动城建系统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回顾30年郑州城市建设的历程,目的是汲取经验,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家园。

一是城市发展定位与时俱进。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的城市定位不断适应新角色、新任务,从而更好地为郑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是城市建设有自己特色和品位。新老城区共生、和谐发展,新城区现代、时尚,老城区厚重、舒适,建设新城区,不忘老城区。改“摊大饼”为“组团式”,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环形城市的理念首次与中原文化拥抱。

三是规划先行,科学发展。近年来,郑州修编了 《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保护和改造规划》、《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及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等一批高水平的规划,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构筑了适应郑州发展需要的新的规划格局。同时,出入市口、夜景照明、雕塑、户外广告等都制定了详细规划,规划一旦确定,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人员变动而改动。尤其是郑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予以确定。详细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使150平方公里的城区规划一步到位,这在全国也没有先例,既保证了新区的格调统一,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四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重大建设项目实行政府决策、专家评审、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这一做法在郑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评审中充分显示成效。

五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精品城市。拉高坐标,跳出郑州、河南定标准,“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精品街改造工程、游园建设、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东新区建设……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小气、土气、俗气”为“大气、洋气、雅气”。

“三化两型城市”前景辉煌

今日的郑州,花团锦簇,路网如织,高楼林立,社区舒适。30年的改革开放,让有着3600年建城史的郑州活力四射,现代时尚。而郑州从未停下奋进、跨越的步伐。如今郑州坚定自信,豪情万丈地走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大路上。

2005年年初,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看郑州,要看郑州的“六个力”: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这一要求是郑州城市建设的动力和目标。

2008年7月,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力争经过10年到15年的不懈奋斗,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使郑州跨入全国先进城市和世界重要城市行列。”

蓝图已绘就,再写新辉煌。今年我市实施的十项城建工程,即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陇海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工程,解放路跨线立交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工程,火车站西广场工程,火车站地下交通连通工程,中州大道北段工程,西四环工程,西流湖公园工程和郑州植物园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市建委的有关人员介绍说,这十项城建工程全部投资在200亿元以上,今年要投入约44亿元。这是郑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建投资力度最大的一次。11月13日,我市又公布了首批23个旧城改造项目将启动,2000多亩土地上的破旧楼房将被高楼取代。

与此同时,以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建设为重点的多种交通方式综合连接的现代交通体系,更是让郑州血脉畅通。郑州国际航空枢纽、郑州——西安客运专线、郑州——武汉客运专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郑新黄河大桥、连霍高速郑州——洛阳段改扩建、开封——新郑机场高速公路郑州段,郑汴城际轻轨、郑州黄河五桥等一个个大项目,让郑州形成中心城区到卫星城的半小时经济圈,到中原城市群的90分钟经济圈,到周边省会城市的3小时经济圈,郑州真正融入中原、中部和全国发展大局之中。

到2012年,郑东新区实现“十年建新区”目标,CBD、龙湖南区、商住物流区、龙子湖区将全面建成,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到位,龙湖将开工建设,建成区面积将达80平方公里以上,房屋建筑面积将突破3000万平方米,公共景观绿化面积将达3000万平方米,入驻人口突破50万人。

30年间,郑州城市建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由当年的吃财政饭量力而行,到大行经营城市、城市经营之风,到大拆大建大发展,到三年大变样,五年上水平,到新老城市共生发展、跨越式发展,从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郑州正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一个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更加良好、环境更加宜居的文明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正在向我们招手。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