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40版:商都大道 上一版3
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内陆榜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内陆榜样
“城乡壁垒”逐渐消除城乡经济实现同步发展经济元素与人文关怀并重

本报记者 余英茂

2008年8月1日,郑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全民养老”。这是继去年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后,我市在社会保障领域推出的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惠民之举。

有评论认为,郑州“全民养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别、同一标准享受统一待遇的惠民政策,“郑州模式” 破解了很多地方长久横亘的社会保障难题,具有样本意义,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推广。

图为我市农民喜领养老保险储蓄存折。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共有现象。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的“大城市——卫星城”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逐步扩大,然后才缩小的。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选择,美国花了70年使工农收入趋向平衡,日本花了100年使农民的收入赶上非农职业收入。

中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召唤下,消弭城乡差距,避免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巨大落差,既是亿万农民兄弟多年的期盼,也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更是成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反复提到的关键词。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思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二、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城乡之间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具有样本意义的“郑州模式”。

如今的郑州乡村,村容整洁,村落恬静,健身器材、游园、居民小区、候车亭等过去城市里才有的设施随处可见,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化得到推广,农村人找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感觉,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感官距离在迅速拉近。

郑州破题“全民养老”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解释,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一体化不是趋同化,城乡之间还应有功能、承载行业、景观的差异和分工。

2008年8月1日,郑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全民养老”。这是继去年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后,我市在社会保障领域推出的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惠民之举。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改变和完善。

郑州市原有435万非从业人员、农民、老年人等城乡居民,处于养老保障的“盲区”。因此,郑州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消息甫出,舆论几乎是一致性地给予肯定与赞扬。

“全民养老”举措从制度上保障了“老有所养”。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保明指出,这个带有政府福利性质的养老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儿女养老”、“土地养老”等传统的养老模式,惠及全市所有没有养老保障的城乡居民。

除了养老保险,我市还对高龄老人实行特殊补贴。从生日当月起,年满70周岁的老人,政府每月将发放20元生活补助;年满80周岁的老人,每月再多补助30元;年满100周岁的老人,每月再多补助50元。

“全民养老”刚刚推出,郑州高新区葛寨村的老人们争先恐后地参了保。该村年过八旬的宋秀英老人乐得合不拢嘴,参保后,每月除了能领到养老金外,她还能多领5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费,这让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按月领过钱的老人喜出望外:“没想到老了还能按月领养老金,俺觉得可满足了!”

仔细打量郑州“全民养老”制度,不难发现“普惠制”原则贯穿其中。

和其他社保制度不同的是,郑州“全民养老”门槛极低,郑州居民可以自愿参加,灵活缴费,无固定收入者中断缴费后还可以补缴,而且不收滞纳金。

普惠原则还体现在城乡统一的政府补贴中,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只要参保,郑州两级财政统一按照当年缴费基数的1.5%给予参保补助。仅此一项,郑州市财政今年将要拨付4.98亿元资金作为政府补贴。政府补贴每年还要上调一次,参保居民越多,政府的补贴就越多。

郑州养老新政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覆盖,一个重要前提是我市此前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了“一元制”户口管理模式。而在全国率先推行全民养老的浙江省嘉兴市,却由于城乡户籍的不统一,未能实行统一的政府养老补贴待遇。

有评论认为,郑州“全民养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地域差别、同一标准享受统一待遇的惠民政策,“郑州模式” 破解了很多地方长久横亘的社会保障难题,具有标本意义,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推广。

“城乡壁垒”逐渐消除

改革开放之前,游园、公交车、自来水、电影院……这些事物只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人对此似乎可望而不可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医疗救助模式、统筹城乡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向农村辐射。

现在,郑州市区的公交车已经通到了郊县乡镇,还可以刷公交IC卡。

前不久,由郑州交运集团和郑州公交总公司联合投资注册的“郑州绿城巴士责任有限公司”投入运营,该公司先期整合交运集团和公交总公司原有的13条城郊客运班线,主要开往新郑市龙湖镇和新密的白寨、曲梁等城郊乡村。

“为了推进公交城乡一体化,我们明年将陆续开通到中牟、新郑、荥阳、上街、巩义、登封、新密等7个县、区的城乡公交,届时票价会低于现有长途客运票价的30%。”郑州交运集团客运总公司副总经理孙德勇介绍,客运和公交企业联手,通过对现有客运车辆的规范改造,将逐步突破城乡交通体制壁垒,实现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统筹规划、有序发展,使城乡居民享有更多的便捷与实惠。

目前,郑州广大郊县城区和农村的大部分居民,饮用的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安全系数较低的地下井水,水源多是位于地下浅层部位的水井,水中多项细菌指数超出国家标准。

随着郑州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启动,我市所辖五市一县的居民,将和郑州市区居民一样,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高工张可欣介绍说,郑州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总投资达30亿元,按照“合理规划、统一管网、优质供水”的原则,该工程将分期分批实施:2010年,荥阳市、中牟县实现一体化供水;2015年,上街区、新郑市、新郑国际机场实现一体化供水;2020年,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实现一体化供水,届时,整个郑州市将实现区域统一供水。

不仅仅是一体化供水,今后,“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格局也将得到彻底改观。

2008年9月3日召开的郑州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传出喜讯,我市将实现市域规划体系全覆盖,在3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全部乡镇和村庄的规划,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体系统一规划,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借城中村改造的契机,郑州市区规划打通了90多条断头路,新增中小学49所,新增街头游园、停车场、变电站、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百余处。今后,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时,我市将统筹兼顾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2007年11月,金水区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正式启动,这种城乡医疗机构的整合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尝试。

在这种模式下,城乡医疗资源经过整合,金水区柳林、祭城、姚桥、庙李四所乡镇卫生院和金水区人民医院成为“一家”,不仅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会得到更新,乡镇医疗骨干有机会到省级大医院学习进修,区医院还会派驻专家到乡镇医院坐诊。这样,金水区的农民患者不用进城,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和市区大医院一样的医疗服务。

从2008年10月1日起,我市还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模式,为那些生活困难、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解除了后顾之忧。

实施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后,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由政府全额埋单;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如果生病住院,其住院医疗费用经医保机构报销后,个人负担的费用政府再按照50%的比例予以救助,每人每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达5000元,而且不设起付线,不限定病种,这样,综合报销后,其个人仅需负担20%以内的住院医疗费用;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对象到定点医院就医,还可以享受检查费、住院费、挂号费、诊查费、手术费、药费等多项减免优惠。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兄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工农联动、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多轮驱动,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年多于一年的公共财政投入如及时雨,洒向千村万户,使农村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多实惠。

一组统计数据揭示了我市农村的巨大变化:全市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客运班车;农村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统筹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打开水龙头,农家小院里流出洁净的自来水,53.1万农民吃上了安全水;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和完善,95.5%的农民享受到了新型合作医疗待遇,健康有了保障;全市所有自然村通了电,生活用电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广播电视信号实现了全覆盖,互联网、数字电视走入寻常农民家……

新郑市是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在该市薛店镇格大张村记者看到,村里新颖漂亮的居民楼错落有致,硬化后的道路通到村内,农民剧院、图书室、篮球场、健身器、活动室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100亩的养殖小区规划整齐、排列有序。

“过去,俺村是‘厕所露天在村口,猪圈牛圈靠床头,锅灶一点满屋灰,泥泞道路难行走’,” 谈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变化,村民陈金红感慨不已,诗兴大发,即兴来了一段顺口溜,“没想到,现在是‘看病吃药能报销,孩子学费不用掏,想买东西超市挑,门口就能乘公交,无柴无煤心不慌,沼气一拧饭菜香’!”

城乡经济实现同步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解决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所在。

城乡一体化既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利用紧邻郑州中心城区的优势,二七区城郊乡村抢抓机遇,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与市区的功能互补与对接:该区马寨镇成为省内重点食品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基地,侯寨乡已发展10万亩生态涵养林区和杂果生产区,南环路附近规划建设的二七服装产业园是我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个服装加工基地之一,还有南部热源厂、侯寨调压输气站和刘寨标准厂房等市、区重点项目的建设,都为区域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七区委书记史秉锐表示,要将农村村庄和城中村改造、集中区建设和新引进新兴产业相结合,使南部城区成为二七区乃至郑州市新兴产业的率先发展区和聚集区。

近年来,郑州市区先后打通了中原西路、索河东路等5条直通荥阳市的道路,拉近了荥阳与郑州的距离。从市政府出发,沿着宽阔的中原西路西行,只需15分钟的车程,就可到达荥阳市区。现在,荥阳市确定了“融入大郑州,建设新荥阳,奋力冲百强”的目标,积极主动向郑州靠拢,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往郑州市区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厂房和店铺。有不少郑州市民开始前往房价、物价和消费都相对较低的荥阳购房居住。

无独有偶,在郑州的“东大门”中牟县及其靠近郑州的白沙镇,房地产开发也是红红火火。和荥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这里的楼盘也吸引了不少郑州市民和“准郑州人”,尤其是老107国道附近建材市场的“外来户”们更是趋之若鹜地购房落户。

利用延伸后的金水东路、航海东路通达中牟的优势,以县城西区开发和郑州市区东扩为契机,中牟县重新构建了“三线六区”的工业布局,以“一线四带”为重点,沿着省道223线,建设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带,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与郑州市区实现功能互补与空间对接,主动融入大郑州。

在城乡空间对接与产业布局互补方面,中牟县的情况十分典型,值得大书一笔。

在中牟县的经济布局中,城西的白沙镇、九龙镇、刘集镇被赋予产业组团的功能:白沙镇以物流和建材加工为主,九龙镇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为主,刘集镇则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中牟的经济总量曾经长期在郑州六县(市)中 “垫底”。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和郑汴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使中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现在,中牟县经济结构悄然发生质变。2005年,中牟县一举甩掉千百年来的“农字号”帽子,工业总产值首次占据全县GDP的“半壁江山”。空间对接与产业聚集营造的平台,使该县工业化发展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三大转变,实现了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财政穷县向财政富县的历史性跨越。中牟一鸣惊人,彻底改写了豫东平原多年来没有经济强县的尴尬历史!

在城乡一体化的“牵引力”作用下,城乡产业同步发展、建设同步推进、环境同步改善、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已由新理念变为新亮点,城乡一体化已经从新思维变成新形象,郑州六县(市)都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攀升。

从1978年到2007年,郑州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21元增加到6594元,增长了53倍,平均每年增加223元,年均增长14.8%,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郑州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名列第二位。

盘点郑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著名经济学家、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分析说:30年来郑州市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狠抓商业、工业的同时,没有丢掉、削弱农业,这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郑州五市一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各具特色。

作为一个包括几百万农民的大城市,郑州市在探寻城乡一体化、克服二元结构的路子过程中,没有忽视农业,没有忽视增加农民的收入,没有忽视扩大在农业中的就业空间,这是一条重要经验。

经济元素与人文关怀并重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城乡一体化在关注经济元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近年来,各县(市)农村相继建立了100余个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农村的民主管理有了新的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村办企业的生机勃勃,新密成为全省的工业强市。该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向企业转移,许多乡村的青壮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厂当了工人。新密打破工会组织只能建在城市及企业的思维定式,使工会建设之花开遍新密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新密市的所有乡镇和村办企业都建起了工会,而且在全市146个有3个以上企业的行政村中,按照“有组织、有机构、有牌子、有章子、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工作、有场地、有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全部建立起了村级工会,覆盖大小企业500多家,先后发展农民工两万多人加入工会。

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东店村工会在全村建立了职工月工资发放情况由企业向村工会报告的制度,这样一来,在该村18家企业中务工的1150名农民工等于吃上了“定心丸”。

这种在农村建立工会,由村工会直接掌握每位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的做法,在国内其他地方实不多见。

新密市岳村镇桥沟村一家耐火材料厂在扩建厂房时,一位农民工在干活时受了工伤。没想到,施工队和厂方相互推脱责任,谁都不愿出钱给农民工医治。桥沟村工会知道情况后,多次召开三方会议进行协调,最后决定由施工队拿出1万元钱,帮助农民工治病。

当地的一些农民工吟了这样一首打油诗抒发他们的心声:

青屏山上映彩霞,溱洧河畔开新花,村村企企建工会,城乡处处有我家。

其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给郑州城乡带来的新事物、新变化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30年巨变远不是结束,抚今追昔,我们坚信,今后,只要坚定不移地遵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一路前行,有着“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精神的郑州,一定会以如椽大笔,继续谱写城乡和谐发展、人民富裕幸福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