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价格改革铿锵走过三十年 力促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办理公积金业务
明年起朝九晚五
文化产业生机勃发
双率下调 A股缘何漠视利好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价格改革铿锵走过三十年 力促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30年来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新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展望

郑州市物价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军安

30年来,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排头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市场化取向,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了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的基本转变,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0年来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价格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进行,并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

价格改革转变了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

为了搞活经济、促进发展,克服对价格“管的过宽、统的过死”的弊端,从1979年开始,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1979年至1984年之间开展了以调整不合理的计划价格为主的改革,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计划价格调整,市场机制开始在部分商品价格形成中发挥作用。二是1985年至1991年之间开展以改革计划价格管理体制为主的改革,市场取向明显加强,是向市场价格体制过渡的实践与探索。三是1992年至2000年之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这一阶段的价格改革,全面推进,力度增大,步伐加快。期间随着《价格法》以及配套的价格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四是2001年至今,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后,大规模、大面积、大幅度“调、放”基本结束。这阶段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价格竞争的需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调控体系,对极少数重要商品服务价格进行了适时调整。

价格改革经过三十年的跨越,基本上确立了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价格调控体系

30年来,价格调控体系不仅在性质、手段等与过去有根本不同,而且构成了涵盖面宽、内容广泛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

确立了价格宏观调控目标,对微观经济主要实行间接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确定市场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予以实现。

转移了价格调控工作重心。从2001年开始,改变了以定调价为主的价格管理模式,正确履行职能,把物价工作重心从直接制定、调整具体商品服务价格为主,转移到研究制定价格政策、法律法规制度、宏观调控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上来。

价格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价格调控监管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还配以宣传舆论手段,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加强价格自律,如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和有可能显著上涨时,政府采取和限定差价率、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确保市场价格的稳定。

建立了少数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为促进生产,增加供应,调控价格,稳定市场,郑州市从1994年开始,制订了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范围及标准,明确了征收管理办法和使用办法,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十五”期间,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了以房地产、市政、税务、物价等四个部门为主体的新的基金代征体制,完善了郑州市的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体系,增强了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的能力。

为适应价格调控和管理的需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建立了价格监测制度,对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进行监测,建立了价格监测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价格预测预警系统。

价格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过度集中计划价格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要使国民经济走出困境,要使农民、企业能自主经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必须有看得到的物质利益;要使经济搞活,必须让市场搞活,需要价格趋于合理。

在基本实现了价格形成机制转换后,价格改革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经济主体从经济利益上有了动力和压力,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搞活经济、繁荣市场、增加供应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种价格形式来看,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从1978年的97%下降到2007年的4.7%,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从1978年的3%上升到2007年的95.3%,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了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着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价格改革改变了经营者因价格不合理造成的亏损,增加了经营者收入,改善和提高了广大农民和企业职工的生活。

省会郑州就是一个缩影,从1990年和2007年,郑州GDP由116.4亿元上升到248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0.5亿元上升到277.6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92元上升到6594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96元上升到14084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7.4亿元上升到970亿元。

价格改革调整了价格结构,缓解了价格矛盾,整顿了市场价格秩序

价格改革缓解了价格矛盾,推动了基础产业发展。较大幅度地调整了粮食收购价格和原油等价格,不同幅度地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自来水、民用燃料等价格,取消了公园门票价格、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理顺了城市供水价格与地下水资源费的比价关系,缓解了多年来积累的价格矛盾。

对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明确了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的电价改革目标。实行了农村用电“城乡同网同价”制度。开征了水资源费,对水价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城市污水处理、排污和生活垃圾等收费制度等。

完善了价格形成机制。确定了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和建立相应的价格补贴机制、价格联运机制和有关财政调节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等,如建立了公路客运、出租车运价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

整顿和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在十五期间,我市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取消了148个收费项目,降低了17个收费标准。全面开展收费公示制度,把涉农收费公示工作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在全市行政村全面推行了收费公示制度。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在县、乡、村聘请了1394名农村价格监督员,三级价格监督网络覆盖率达到95%。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收费、物业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等进行了重点检查。以“十五”期间为例,五年来共查出违法案件10055起,涉及违价金额22545.95万元,实行经济制裁9931.02万元。其中上缴财政8024.43万元,退还企业和群众1906.59万元。

建立了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依法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价格法》于1997年12月29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8年5月1日施行。《价格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价格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此后,以《价格法》为核心,国家和省又制定了一批相配套的价格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等,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价格法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严格依法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注重政府定价项目的成本监审,完善价格监督检查程序,建立了价格听证会、审价委员会和专家咨询会,形成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价格决策机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定价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法制性。

在充分肯定价格改革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还有较大差距,环境价格改革刚刚起步;要素价格改革还未到位;医疗、教育、房地产价格收费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在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掌握改革时机、力度方面也有着某些不足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

30年来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是价格改革30年来最根本的经验

价格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促使价格体制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做到了真正的转型。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初期,一再强调“理顺价格,改革才能加快步伐”“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同价格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整价格的同时,必须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从而把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提上改革日程,加快价格体制改革。在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政府调控使价格体系逐步趋于合理。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打破计划价格体系,建立完善市场价格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价格改革3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进行理论创新的历程。在价格的地位作用上,明确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在价格调放上,破除了“怕乱求稳”、“价格不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等思想束缚,明确了价格波动是价格运行的常态,保持物价稳定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相对稳定,避免暴涨暴跌。这些认识的转变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价格改革实现预期目的的重要条件

价格改革30年,都是紧紧围绕每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调整、放开价格的。刚开始为适应振兴经济、解决温饱的需要,价格改革先从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入手;以后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小康社会,价格改革着力于价格形成机制转换,发挥价格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入新世纪后,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价格改革把资源性产品价格、环境价格改革提上日程,并开始关注民生价格改革等。

调放结合,先以调为主后以放为主的渐进式改革,是积极推进价格改革的有效方式

价格改革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是因为价格改革是价格领域的一场革命,既没有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又要避免社会动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考虑宏观环境、社会承受力、可控程度等因素,逐步推进、逐步深化。但决不是等距离的小步走,慢步走。在主客观条件具备时,实行小步快走,甚至跨大步。

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兼顾各方面利益,取得大多数人的理解支持,是价格改革支撑的动力

价格具有分配的功能。价格改革通过调放,使价格结构趋于合理,实际上是协调供求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关注经济利益,集中体现在价格改革的目的上;在具体操作时,特别是在价格改革初期往往成为考虑调放措施是否出台,调放程度多少的主要因素。正因为高度关注经济利益,在实际操作时又妥善处理了各方面利益关系,所以价格改革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广泛的理解支持。

加强领导,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使价格改革有着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价格改革关系到国计民生,牵涉到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工程。30年来重大的改革,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其提到工作议事日程上认真研究,主管领导亲自抓。不论调还是放,都是精心策划,制定方案,周密部署,组织实施。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重视发挥专家作用,注意宣传解释工作,召开价格决策听证会,让群众了解改革意图,参与决策。价格改革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从组织上保证了价格改革取得成功。

新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展望

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是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也是对深化价格改革的新要求。

当前,我们面临着国际市场能源、铁矿石、粮食等价格高涨,直接或间接波及国内市场价格;国内又步入新一轮价格上涨周期,通胀压力加大,成本推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利益部门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等。

深化价格改革不仅需要对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垄断行业价格、要素价格等进行攻坚,又要从效率与公平结合的角度来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公共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探讨涉及环境价格的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不仅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还要站在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去审视,处理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关系;不仅要继续遵循价值规律,协调供求双方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要协调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利益关系;不仅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深化,而且要防止价格改革深化可能导致价格水平的过快上涨,在价格改革深化与抑制通胀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等。

总之,新时期深化价格改革的任务艰巨繁重、任重道远。全面调整利益关系已成为新时期价格改革的重大任务,能否实现利益关系调整上的一些突破,是深化价格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