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流浪回归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林洋的
“流浪回归线”
1
2
3
4
5
6
7

本报记者 唐强 文/图

16岁的林洋来到“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已经半年了,这段时间里,她深切享受到了人间的亲情和温暖,那颗漂流的心慢慢跨越了“流浪的回归线”。

林洋出生在四川广元,一出生就遭到了父母的遗弃,是奶奶和姑姑把她带大。小学三年级后,她随姑姑来到南充,由于得不到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她多次离家出走,甚至只身到上海混迹社会。当发现“好心人”介绍的工作是不良职业时,她设法逃离了陷阱,一路来到郑州并求助于警方,得以在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安身。

据儿童中心的吴老师介绍,林洋是中心以流浪少年儿童回归主流社会教育的“郑州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她刚来时就像一只受了惊吓、发怒的小刺猬,处处为自己设防,封闭自己的生活,说不得管不得,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状态。现在,记者在儿童中心的课堂上见到了林洋。此时她正在和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书写。这堂课的主题是“我长大后做什么”,有的同学写到“我现在要在中心的厨师培训班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一名厨师,为大家服务”,有的同学写的是“我想参加中心的汽车维修班”…… 林洋写的是“快快乐乐地成长”。

课间,记者和林洋攀谈起来,她说,吴老师就像妈妈,这里的生活很快乐,远离了社会上的危险,没有了家里的吵闹、打骂,中心就是自己的家。说完她就像小鸟一样飞出去和伙伴们游戏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飘扬着,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暖意,祝福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不再流浪,健康、快乐地长大,回归到社会中来。

郑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救助站站长王万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元旦、春节将至,目前,全省普遍降温,为了保障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在元旦、春节之前顺利返乡,不滞留街头,郑州市救助站已经制订了大风降温及“双节”期间救助工作应急预案,做好了过冬食物、棉衣被的准备工作,并提前与定点医院协商好了有关救助事宜。

①庭院里,林洋与大家快乐地游戏着

②林洋在黑板上写下:“我要快快乐乐地成长”

③开饭了,大家一起享受午餐

④老师的关爱犹如母亲

⑤林洋和小弟弟一起愉快地读书

⑥流浪儿童享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⑦走在院子里,林洋和老师一起唱起了歌

相关链接1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

“郑州模式”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郑州模式”是以流浪少年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根本导向,以社会工作与心里辅导为基本办法,以中心救助、流动救助和社区救助三位一体为主动救助网络,以“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为回归社会主要途径,以中心跟踪回访、专家定期评估为监控机制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体系。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郑州模式”内容包括:以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为基础,引入新的救助理念,以全天候开放式救助点、流动救助车、固定救助厅、类家庭、家庭寄养、救助小学、技能培训、高校社会合作、跟踪回访、网络服务、定期评估为手段,建立健全综合性、多功能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体系。以达到救助一名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一个健康人的目的。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郑州模式”在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使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流浪未成年人从中获益,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新了我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郑州模式”是国内首创,具有国际意义和良好的社会价值。

相关链接2

“郑州模式”大事记

2003年8月,实施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来,我市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8万人次,其中,救助保护少年儿童6000余名,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面创造了“郑州模式”。

2005年9月25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儿童权利公约》审议会上,中国驻日内瓦大使、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将“郑州模式”的创新做法提交所有成员国代表,代表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人权就体现在郑州。

2006年4月18日,“郑州模式”通过国家民政部专家委员会软科学成果评审,获民政部科技成果奖。

2008年3月9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提供的《中国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情况》报告中指出:郑州市“积极探索‘类家庭’、‘家庭寄养’等家庭教育保护模式;设立来去自由的‘全天候街头儿童活动中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模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