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区街新闻·金水 上一版3
和谐在社区 满意在社区
金水严查工地劳保用品质量
陈砦村的演变
阳光总在风雨后
新增托老站 服务老年人
政府和居民良好互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陈砦村的演变

陈砦村的演变

张宏亮

陈砦村位于郑州市北环,是郑州著名的都市村庄,陈砦村辖区内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花卉批发市场在全国知名,在中部地区颇具影响力。不过,从前的陈砦村并没有这么风光,只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小土寨,今天能发展成为郑州数一数二的都市村庄,积累了太多陈砦人的辛苦。

据村中老人回忆和相关家谱资料记载:在明朝初期,当时的庙李村叫西风留村,而陈砦村现在所在的位置叫东风留村。数十年后,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并改村名为汤家砦。到清咸丰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汤姓又迁往现在的柳林村。此后数年,大量姜姓人家又在陈砦兴起,这时陈砦又改村名为姜家砦。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耿姓代替姜姓在陈砦村兴起,并将村名改为耿家砦。到明末清初时,耿姓人家渐渐迁走后,陈姓人家才在陈砦村慢慢兴起,并正式改村名为陈家砦。陈姓在村中旺盛时当数清朝时期,这时村子规模逐步扩大,陈家砦也渐渐被村民们称为了“陈砦”。

在旧社会中,“寨”和“砦”都是村庄的防御设施,用砖或者石头垒起的堡垒叫“寨”,用土打起来的叫“砦”,在当时很多村庄为了防止盗贼纷纷垒起寨子。不过,据史料记载,陈砦村在历史上并没有砖石寨墙,只有土围子,其官名理应为“陈砦”,但因很多人喜欢用陈寨的称谓,所以到现在还有人把陈砦称为陈寨。

1954年红光社时期,陈砦和东史赵村合并为郑州市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柳林乡红光社。当时,两个村的干部们聚在一起研究村名,决定从两个村的村名中各取“陈”和 “赵”两字,组成村名。作出决定后,时任红光社社长赵文义是东史赵村人,他提出让东史赵人发扬风格,所以才有了将陈砦的“陈”放在前面,并改村名为“陈赵”村。不过,这样的决定不符合地名管理的有关规定,当时的郑州市郊区民政局没有批准这个村名,而是按惯例将合并的两个村取其中一个村村名为合并后的村名,并最终选择了将村名定为“陈砦”村。

到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很多名字带“砦”的村庄兴起了改“寨”的风潮,这样陈砦也渐渐被人称为陈寨了。 最近这些年,陈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成了郑州北环地区著名的都市村庄,很多报纸、电台都来接连报道陈砦。在这个时候,陈砦人注意了把握砦和寨,坚持用砦,才使为自己的陈砦村言明了正身。

如今,临着北环路的陈砦村,在经过了数十代人的辛苦努力后,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多了,道路宽了。此外,富起来的陈砦村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陈砦创业,加上辖区批发市场发展迅猛等使该村经济提速不断加快,现在陈砦村的名气越来越大,其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众多省内外村子学习发展的首选对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