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州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服务大局 心系百姓
推进市政管理执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服务大局 心系百姓
推进市政管理执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改革开放30年工作纪实
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大厅 图片提供: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
昔日污水横流 如今水清界明 图片提供:郑州市城区河道管理处
道路四通八达 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服务大局 心系百姓

推进市政管理执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和煦的阳光照耀在窗前,林先生从位于棉纺东路一座高层建筑12层的新家中眺望着窗外的街景,与新婚妻子沉醉在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家中有暖气、天然气,小区路平、灯明,附近棉纺路拓宽了,中心城区铁路跨线桥也正在修建,咱们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更舒心。”

改革开放30年来,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牢记“服务大局、心系百姓”的使命,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管理执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带给城市居民更多的实惠和便利,为郑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完善公共产品 提高城市宜居度

1978年以前,郑州市民靠烧煤球做饭取暖,不少支路、背街小巷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郑州市市政公用事业飞速发展,公共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大为提高。

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1979年4月30日,郑州开通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到2008年,公交运营车辆总量达4218台,万人拥有公交车14标台,达到了公安部、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评价指标体系》A类城市标准。运营线路209条,年客运量7.19亿人次。主干线路平均发车间隔3~5分钟,市民在市区内一般不超过500米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基本实现了“有路就有公交车”。IC卡发行量突破130万张。投资2.9亿元新建公交场站13个。GPS卫星定位、电子导乘站牌、智能调度中心等现代科学技术陆续应用于运营生产和经营管理,公交服务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首届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郑州市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城市出租汽车从无到有。市客运管理处自1988年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出租汽车10607台,年运送乘客1.1亿人次。出租汽车车型从最初的两辆改装旧华莎轿车起步,依次发展到菲亚特125、126、波罗艿茨、拉达、达契亚—黄“面的”—桑塔纳、奥迪、捷达和夏利等, 目前,郑州市的出租汽车车型包括东方之子、索纳塔等豪华型,桑塔纳3000、花冠等提高型,普桑、新奇云等实用型,满足了不同层次乘客的需要,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之一。出租车行业不断加强规范管理,坚持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加大管理力度,车容车貌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

自来水供应优质稳定。建成了以黄河水为主、地下水为补充、水库水应急的多源供水,柿园水厂、东周水厂、石佛水厂、井水厂以及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五大水厂组成的供水新格局。日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30万立方米/日增加到107万立方米/日;管网长度由305.6千米增长到2195千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100%,水质综合合格率为100%。2003年对柿园水厂实施了重大技术改造。每年投资数千万元对旧管网及老城区、供水管网末梢区进行改造,解决了部分管网老化问题,提高了供水水质,确保市民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制订《郑州市城市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开展供水突发事故应急演练,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市民用上清洁能源。1986年,郑州市城市管道气项目获得批准。当年铺设了郑州至开封75公里的长输管线,点燃了第一簇蓝色的火焰,让郑州市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时代。2008年,市区燃气管网总长达2608公里,拥有天然气输配门站3座,天然气加气站15座,年供气4亿立方米,居民用户发展到70余万户,工商业用户1500余户。

集中供热面积大幅增加。1984年,郑州市热力公司成立。目前已建成一级热网600多公里,热交换站700余座,供热面积达到2000余万平方米。南郊热源厂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已通过专家论证,建成后可为我市西南约37平方公里的区域提供供热服务。

风景名胜区建设步伐加快。黄河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5年,黄河风景名胜区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取得成功,被批准成立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高质量完成了炎黄二帝巨像一期工程,邀请3000多名高层知名嘉宾云集郑州。

扩容市政设施 增强城市承载力

1978年,郑州市的市政设施档次低、功能差。全市道路铺装长度仅229.8公里;路灯不足2000盏;排水管道总长度不足400公里,直径大多仅200毫米;全市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通过城市地下管网排进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姜砦明沟等;市区仅有公厕300多个,而且均为粪尿分流的浅坑式厕所,城市生活垃圾靠楼层垃圾洞和临时构建的“垃圾池”来收集。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时常困扰着居民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畅通的出行环境。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郑州改革开放30年系列评选活动中,二七广场、四桥一路、炎黄二帝广场入选郑州改革开放30年十个地理标志。

路网结构,更加完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01年,投资15.8亿元,建成全长43.7公里的环城快速路,并对中原路铁路立交、嵩山南路、紫荆山南路立交、迎宾路、花园路、纬二路等实施拓宽改造;对市区71条(段)157公里道路路灯进行了改造。2003年以来,共建设市政重点工程110余项,打通了天下路、工人路、长江路、朱屯东路、东风路等一大批断头路,市民出行更加方便;酝酿多年的农业路下穿铁路编组站大型立交建成通车,同时对桐柏路、农业路、经三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广大市民盼望已久的二环道竣工通车;新建了新柳路、中原西路等三环以外的主次干道,城市框架迅速扩大;改造了大学南路、郑上路、郑花路等多个出入市口,城市形象明显改善;中心区铁路跨线桥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建成后将成为我市地标性建筑;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开通,郑汴一体化、中原城市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道路铺装长度达1243公里,建成各种桥梁164座,其中立交桥41座。市政设施品位明显提升:人行道板材料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红砖抹水泥、方形砼砖,升级为彩色砼砖、石料板材和各种异形透水的“环保”人行道砖。

地下管网,吞吐有序。1997年,按照“水清、界明、常绿、景美”的目标,完成了金水河截污清淤、桥梁闸坝改造等工程,建成绿地95.6万平方米。1998年9月26日,金水河滨和公园开园,郑州人从此拥有了第一个碧波清流带状开放式公园。2004年起,对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的主要河道以及积水严重路段的排水设施进行了截污和治理改造,铺设排水管道249.5公里,新建泵站17座,改造积水点110处,排水设施的功能及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遇一般暴雨时退水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部分路段严重积水、导致交通阻塞的状况得到改善。完成了东风渠、金水河综合整治,金水河的水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每天5万吨的景观用水源源不断地注入金水河、熊儿河,三条城市河道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态景观走廊。截至目前建成排水管道总长度1000余公里。

夜景照明,成效显著。全市亮灯道路661条,路灯总数达到8.2万盏,基本实现了路灯全覆盖。路灯的灯具、光源、灯杆、线路、变压器等设施档次也逐年提高。对1100余幢重要建筑实施了夜景照明,景观灯饰总数已达12万盏,在郑东新区CBD、绿城广场、二七广场、紫荆山广场等片状观赏区和“十条精品街”等带状观赏区,溢光流彩的夜景成为展示郑州形象的窗口。

垃圾污水,达标处理。改革开放前,我市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场地和污水处理设施。1980年,我市确定了4处倾倒场地;1984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无害倾倒处理场,后来陆续建成郑州市第一、第二垃圾处理厂、郑州市综合垃圾处理厂等3座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达3450吨/日。2004年起,先后建成五龙口、王新庄、马头岗3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80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市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环卫设施,升级换代。目前,我市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13座,水冲式公厕913座,其中政府投资建设的550余座,2004年已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1979年,郑州环卫专业部门共有垃圾清运车27辆,叉车6辆,吸尘车1辆;到2008年,已拥有大型垃圾压缩清运车辆40台,普通垃圾清运车辆175台,扫地车35台,高压洗地车6台,小型封闭垃圾收集车57台。

精细化管理 力保市容整洁有序

“市政管理执法工作事事关大局,件件连百姓,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抓好。”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朱建国经常这样要求职工。作为郑州市市容设施的“大管家”,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按照精细化管理的城市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市民创造了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养护维修,及时有效。提高和细化了市政道路、排水、路灯、防洪设施的养护维修作业标准,进一步完善设施巡视网络,切实加强养护维修工作的监督考核。努力提高重要地段、重点地区、商业繁华区域、居民集中区域的养护维修质量。集中开展了道路、桥梁和窨井盖升降等专项整治工作,设施完好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共对570条、总长270.8公里的支路、背街小巷的路面、人行道、侧石、雨污水管道和路灯进行了综合改造,使背街小巷基本实现了“路平、灯明、水通”。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精心组织调度,及时抢险排险,做好冬清雪、夏防汛工作,确保了城区道路畅通和安全度汛。

环卫保洁,稳中有升。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改革了环卫体制,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实现了干管分离,政企分开。作业方式上实现了专业化、一体化,统一了作业时间和作业标准,经费上由“按人拨付”变为“按事拨付”,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巩固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市、区、作业公司、班组四级作业质量检查制度,认真落实清扫时间,全面推行“双班制作业”,不断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实现了全覆盖,主干道清扫保洁水平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清理广告,减少污染。2005年以来,配合规划部门制订了《郑州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对建成区内的户外广告进行了全面清查,使街头视觉污染明显减少。2007年以来,对市内10条主要干道、5个广场和省行政区、市行政区、商业中心区、商城遗址区的广告设置进行了统一规划整治,对火车站广场大型户外广告进行了拆除。积极配合中博会、拜祖大典、创建文明城市等省市重大活动,完成了出入市口、主要街道的公益广告宣传,营造了浓厚氛围。

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郑州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郑州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条例》、《郑州市门头匾额霓虹灯和夜景照明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已出台市政管理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0部、政府规章14个,使市政管理执法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数字管理,通过验收。2008年10月20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试运行,11月30日,顺利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检查验收。每天600名信息采集员在320平方公里范围内巡查,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网格单元所在地单位处理,将逐步解决以往群众反映的城市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理顺体制 开创市政管理执法新局面

以往,城市管理由市市政管理局负责,而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方面的违法处罚由市行政执法局负责。为了扭转这种“管罚分离”的管理模式,2008年,郑州市市政管理局与郑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合并,成立了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既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又履行处罚权,实现了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同时,进一步强化区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由区政府对下放至本区的市容管理、犬只管理、门头牌匾和部分道路设施的日常管理全面负责。各区全部将执法中队下派到办事处(乡、镇),与办事处快速对接,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充实了一线执法力量。

综合考核,建立机制。从今年7月起,我市制定了《郑州市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形成了市政府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对各区(各单位)、各区对作业单位、各作业单位内部考核的四级考核机制。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牵头实施城市管理综合考核,每月组织对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讲评,考核结果在《郑州日报》上公布。考核机制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各区、各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了各责任单位及时发现和整改市容问题的积极性。

深化改革,实现共赢。继放开环卫作业市场后,我市在市政管养、河道管理等作业市场也进行了改革探索。如市环城快速公路管理处对市政设施维护、道路清扫保洁等全面实施了综合承包制度;市政工程管理处、城区河道管理处、郑开大道管理处、环城快速公路管理处、二七广场管理处对市政设施养护、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等部分作业性工作实行公司化运作,实现了管建分离,干管分离、事企分开,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融资市场,逐步放开。我市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民营资金、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资金投资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对现有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部分转让,盘活了现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如2006年郑东新区热电厂实现了合资建设,完成了污水净化有限公司与白鸽股份的资产置换,改变了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初步实现了城市市政公用企事业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企业制度,大胆改革。以燃气行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10月顺利实现了在香港创业板的成功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大型市政公用企业,2007年实现了转香港主板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企业和河南省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有控股燃气企业,进入了更加广阔的资本市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转国内A股市场上市计划。燃气行业改革的成功案例,为其他行业的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市自来水总公司、市公交总公司、市热力总公司等几大公用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公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以民为本 倡树行业新风

为民便民,理念为先。切实转变观念,把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把每项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员,明确处理问题的时限,树立迅速反应、便民为民的理念。局系统各单位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遇到突发问题,实施有效的指挥调度;各营业网点、服务大厅设置休息区、柜台区,配置座椅、饮水机、报刊架等,摆放花卉,加强服务礼仪、服务常识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凸现人性化服务特色,让办事群众舒心放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通过网站、报刊等增加信息透明度,全面公开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立刻办”服务热线的作用,做到来访、来电有登记、有反馈、有解决,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方便。

和谐团队,文化为本。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注重加强人文建设,制定一系列规章,开办各类学习班,提高队伍素质。围绕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局领导班子、局属各单位领导率先垂范,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在全系统形成良好的学风,打造出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会创业、敢创新的和谐团队。

永葆活力,创新为略。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实践,建立公众参与和宣传引导机制,以“城市管理进社区”、“市民看市政”、“优质服务、文明执法”、“服务社会、春暖万家”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并逐步理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实行管理主动出击、执法密切保障的工作模式,用加强常态管理来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实现“无缝化”、“精细化”管理,使市政公用设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赢得了市民称赞。

科学发展,清廉为责。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执法“阳光工程”,举办“依法行政”、“治理商业贿赂”、“预防职务犯罪”专家讲座,深入学习《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郑州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在全行业形成人人谋事、清正干事的良好风气,推动市政管理执法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郑州市走过了一条完善设施、改善民生的辉煌之路。展望未来,郑州市政公用执法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郑州市市政管理执法局局长朱建国表示,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心系百姓”的宗旨,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标准,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公共产品供应充足、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市容环境整洁美观、行政执法严格高效的发展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从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高效解决实际问题,让市政管理执法服务更加便民。

未来,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