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 名
元月1日是新年,正月初一是春节,是国人都知道的常识。“年”在词典中作收成,时间单位、岁数、年节等来讲。其实,“年”是一种动物;而春节却与“立春”有关。
传说远古时代,我国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犄角,凶残无比。平时身居深海,每至除夕之夜,则上岸吞噬人类和牲畜。为此,每逢除夕,人们即携家带眷,到深山躲避,免遭其害。有一年除夕,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在向一位老妪乞讨之时,声称要宿之她家,以驱恶“年”,确保村子平安。正要外逃的老妪,勉强同意了。当第二天人们回到村子后,发现村子牲畜俱在,并无异常。此时老妪想起夜宿其家的老人,待回家里看时,乞讨老人已经离去,但见门框贴有红布,院内有正在燃烧并噼叭作响的竹子,这才想到,原来正是乞讨老人用红色和燃爆的竹子驱赶走了“年”。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每逢除夕,即用贴红、燃竹驱年的办法,守夜待旦,以保地方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除夕贴对联、放爆竹除旧迎新的习俗,并在全国普遍推广。
年初期称“稔”(意忍),有预祝来日五谷丰登的意思。正式叫年,当在周代。《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夏朝时年称岁,商代时年称祀,周代时才称年。尽管如此,但岁首、元旦并无定时。如《晋书·律历志》就说:“秦汉以孟冬为岁首。”直到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史公司马迁,依照夏历创立“太初历”,才确定以正月为岁首,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不过到了民国初年,因公历的推行,情况又有了些微变化。
辛亥革命后,为与国际历法接轨,实行公历纪年(也称阳历、西历、格列历),于是出现了两种历法并存,一年两个元旦的局面。由于阴历、阳历有时间差,于是民国大总统孙中山确定公历元月1日为新年,而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与二十四节中的“立春”密不可分。《群芳谱》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一般来说,“立春”都在正月初一前后,所以将正月初一冠以“春节”,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