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丽慧
“每次到图书馆借书,我都先在电脑上查一下我想借的书的书号,或者看看图书馆网站上的推荐图书、新到图书等信息,想查资料到数据库里查阅也很方便。”随着寒假来临,到图书馆看书成为好学人士的选择。读者小沈告诉记者,郑州市图书馆网站上有维普、万方、商都文化全景等40多种数据库供读者使用,百度或谷歌的搜索引擎虽然快捷,但从准确性、完整性及权威性等方面,她还是愿意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计算机、网络冲击下,图书馆如何保持这么高的“人气”?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采访。
主馆分馆阅读站
一个都不能少
“近几年来,郑州市图书馆在主分馆建设中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26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融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资源流通使用、定期更换,使图书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市图书馆馆长助理孙红强告诉记者,目前属于自上而下建设的有送变电站分馆、惠济区南阳寨分馆和郑州市监狱分馆;属于自愿结合,实行‘一馆两牌’的有管城回族区分馆等。而随着2008年各区级图书馆的开馆,一个覆盖全市的市、县、区及部分乡镇、社区和基层农村的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孙红强坦言,以一个图书馆的资源实现共享,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多个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又存在分级管理的体制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图书馆已联合新郑、新密、荥阳、巩义、登封、中牟和惠济区等县(市)区图书馆,加强协作协调,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未来郑州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重点将逐步转向馆际的协作与资源的整合,打破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将分散的各级公共图书馆从管理运营、资源流通和服务共享等实现一体化,形成由点及面、全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创新服务动脑筋
创下多个“第一”
市图书馆一贯有着创新精神,创下了多个全省公共图书馆的第一:率先实现计算机管理,创办第一个音乐戏剧欣赏室,第一个实现电子阅览,开设首家夜间还书处、首个针对未成年人上网服务的“绿色网络通道”,率先全面实行“一卡通”借阅管理,最早向社会承诺全年365天开放……为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市图书馆至今仍在“创新服务”上动脑筋。
“我们依据图书馆文化氛围浓、读者群稳定等优势,积极与其他单位联办公益性读者活动。”市图书馆馆长李红岩介绍说,他们先后与二七纪念馆联办了“红旗渠精神图片巡回展”, 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联办“支援灾区重建家园名家书画义卖”等活动;每逢节日、全民读书月以及寒暑期等读者较多的时间,图书馆不断集中推出如“迎奥运知识竞赛”、市图书馆 “十佳读者”评选命名、“共享工程”精品资源展播等活动,这些活动以创新的理念、细致的服务,成为市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服务品牌之一,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截至2008年年底,市图书馆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26次,参加人数达70962人次。
“虽然图书馆读者群持续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更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李红岩表示,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已开工建设,“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相当于现馆的7倍,藏书量将达到240万册。新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功能,将成为一个以图书馆基本功能为核心,融学术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