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非诚勿扰
命运
《唐代佛教》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民间崇石文化
苏东坡在郑州
由“笑脸墙”想到的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陈泽来

提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稍有点古文功底的人便能倒背如流,尤其是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推崇膜拜并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千百年间传唱不衰。然而,范文正公的这篇千古佳作到底写于何地,却鲜有人知。

很多人望文生义,想当然地以为《岳阳楼记》写于岳阳,其实大相径庭,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才是《岳阳楼记》如假包换的诞生地。

乍提花洲书院,也许知其名者并不甚多,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

范仲淹原系江苏吴县人,两岁丧父。四岁时,因家境贫寒,其母为生活所迫,带着他远适他人。范仲淹少有大志,常慨然以“利泽生民”为己任,入仕后,曾多次为民请命,累官至参知政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由于其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悲愤之余,乃上书自请守邓,次年,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治理邓州,恰如老子所言“如烹小鲜尔”。范仲淹在邓州任上大显身手,把自己满腔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热情奉献给了邓州父老。他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而且每年还要亲自带领百姓造井耕田,引水植禾,为子民树立楷模。不消数年,邓州境内即政平讼理,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他在诗中这样写道:“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范仲淹对邓州表现出了深深的留恋之意,曾写诗自况,“卧龙乡曲多贤达,愿与逍遥九老中。”

一年后,朝廷命范仲淹移守荆州,而邓州百姓因感其恩德,绵延数里,跪道挽留。范仲淹为民情所动,遂上书皇帝,恳请继续留邓,皇帝知其心意已决,只好应允。

公余之暇,范仲淹多饮酒览胜或讲学会友。“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和朋友们在一起,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严肃的模样,或击鼓高歌,或迎风长啸,颇有放浪形骸忽忽若狂之态。不久,范仲淹看中邓州城东南隅前任谢绛修建后又废弃的“百花洲”,其清幽怡人的松溪芳堵,令他思绪万千,“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立高城头。尽览洲中秀,历历销人忧。作诗刻金石,意垂千载秋。我来亭早坏,何以待英游。”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对百花洲进行了重新整治和修建,以崭新面貌出现在百花洲的览秀亭巍峨高耸,春风阁伟岸壮观。范仲淹又在风光旖旎的百花洲畔创建了春风堂。饱经忧患的范公终于有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家园,得以安抚那颗受伤的心灵。在百花洲上,范仲淹与民同乐——牡丹园里看花开花落,春风阁内以文会友,览秀亭临风放歌。范仲淹知邓期间,还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书院,常于书院内执经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书院内,讲经者娓娓道来,听课者如沐春风,其情其景,诚可感人。这座书院,便是如今的花洲书院。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滕子京。滕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滕子京想:自古人以地名,地以人显,若想岳阳楼从此天下扬名,必须有一位雄才巨卿者为之作记方可。那么究竟谁能堪此重任呢?他立即想到了范仲淹,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范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到滕子京寄来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

庆历六年九月十五,秋高气爽,清风徐来。范仲淹于一片宁谧宜人的氛围中,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凝神端详着案前的笔砚。但见他稍思片刻,便挥起如椽大笔,运腕如风。一时间,风雷动,鬼神惊,四海波涌。稍顷,但见风止雨歇,秋光潋滟,一篇绝代奇文横空出世。这便是纵贯古今、力透纸背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如玑珠,句句含余香,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常使后代文人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岳阳楼因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