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马 勇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保健品市场上一度火爆的冬虫夏草也面临“失宠”。市场疲软,价格超跌,冷寂的行情促使青海省政府、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这一特殊产业的生存发展之计。
从天价热销到跌价冷卖
对比2007年的热销和2008年的冷卖,冬虫夏草似乎经历了一场“冰与火的洗礼”。
根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的数据,到2008年年底,冬虫夏草的价格区间基本处在每斤1万到6万元间,销售均价为每斤3万元。而在2007年,冬虫夏草的销售价一度高达每斤10万元。
价格超跌的同时,市场交易量也急剧下降。2007年,青海全省销出冬虫夏草80吨,而2008年仅有30多吨。
马奴海是青海省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冬虫夏草经营户之一,他的盘羊牌冬虫夏草每年销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年经营规模已经达到1吨以上,最多曾达到3吨的水平。
尽管有保持多年比较稳定的客户群,马奴海的冬虫夏草2008依然没能置身事外:销售量比上年减少了近四成,平均价位也比往年跌了近一半。
而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会长拉加才旦的介绍,目前,冬虫夏草经营户正在经历一次“洗牌”,西宁市上千家冬虫夏草店,已有1/3面临关闭。
“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拉加才旦忧虑地说,他认为目前的价位已经跌到了不能再低的水平。
市场亟待规范经营
分析导致目前冬虫夏草市场低迷的原因,除了全球经济大环境趋冷外,还有经济低迷、消费群体萎缩、股市大幅下挫使投资者资金深套等外部因素。同时,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一度的疯狂炒作导致价格虚高,从而引发了部分的造假和不规范经营行为,这也是影响虫草市场的“内因”。
冬虫夏草是青藏高原特色产业的代表。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使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一度出现井喷式增长。短短两年间,西宁市以冬虫夏草为主打的青藏高原土特产经营店,迅速由之前的三四百家增长为上千家。
但是,随着店铺的增加,冬虫夏草经营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小、弱、散、乱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
据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介绍,近年来冬虫夏草的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有的用面粉制作虫草,有的通过刷金属钼粉、插入牙签等方式给虫草增加重量。此外,虫草经营中存在的漫天要价等行为也对冬虫夏草整个品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情况对经营者来说是一针清醒剂。”拉加才旦说。他认为,行业的冷寂不仅提醒着经营户诚信经营,也给整个行业的整合、青藏高原特产的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科学评判虫草价值
“我们可以接受市场暂时的不景气,但不能容忍对冬虫夏草价值的无依据贬低。”在采访中,几乎每位冬虫夏草从业人员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所针对的,是曾有媒体报道,在饮食中“放虫草不如放香菇”。
对此,有专家学者提出,要科学、客观地评判冬虫夏草的价值,不能把其奉为包治百病的“仙草”,也不能对它无端菲薄。多年从事冬虫夏草研究的学者董洪兴、吕作舟认为,冬虫夏草是一种自我繁育更新的珍稀药用资源,能够抗肿瘤、抗惊厥、抗炎症、抗疲劳,在提高肌体免疫、肾脏功能和调节心血管、内分泌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我国冬虫夏草的产量已经上升到每年200吨左右,其中70%出自青海。目前,冬虫夏草已经解决了青海两万多人的就业问题,除了城市的销售经营人员,虫草产区里,80%的牧民都依靠采挖虫草增收,这一收入甚至占到牧民总收入的五至八成。因此,冬虫夏草产业的兴衰已经与青海众多城乡家庭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对此,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提出,开发冬虫夏草产业,政府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市场规律,促进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着力构建国际化的冬虫夏草交易中心,推动产业升级。
“在此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大对冬虫夏草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售后服务,提高商业信誉。”孙发平说,“这是这个青藏高原特有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