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延期发工资须职工代表点头
郑州将公告供水水质
为困难家庭送温暖
省法院通报3起重大涉黑案
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文明之风劲吹绿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文明之风劲吹绿城
民生在创建中改善

(上接第一版)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郑州市和各区不断加大投入,让一批无主管单位楼院旧貌换新颜。其中2008年启动整治社区、小区、楼院达150余个,单位庭院62个,2008年以来投入到省会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的资金已达51509.7万元。全市基本消灭了路不平、水不通、灯不明的三类社区,目前,我市继续拉高坐标,启动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品位。

市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灵魂工程,始终抓住不放松,极大地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

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火如荼。市、区积极组织发放《郑州市公民道德教育读本》、《公民道德四字歌》、《做文明的郑州人》、《郑州市民文明礼仪手册》、《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300问》等普及读物,广泛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400多所文明市民学校和各基层党校为阵地,以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对市民群众进行道德规范、文明礼貌教育;大力推进“礼仪、礼节、礼貌”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三礼五进”等活动,倡导市民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色鲜明。依托社区文明学校、计划生育学校、街道机关网站等资源,开展“三理”教育课堂、家长学校,构建了政府、社会、单位等全社会参与的多功能、立体化、全方位的“三理”教育网络。推行未成年人义务监督员制度;拓展网络未成年人教育阵地,组织承办全国青少年“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启动仪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青少年网上签名活动等;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大力整治文化市场,立案查处网吧违规经营55起,责令停业整顿3家,经济处罚25万元,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区因地制宜,开展广场文化、“绿色周末”、“郑州俏秧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形成了“邻居节”等一批创建品牌,还潜移默化地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

市、区两级投入资金,完善博物馆、科技馆、购书中心和市体育中心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实现了市内各区都有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街道有文化站,社区和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品牌建设有声有色,以“黄帝文化”为内容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接连成功举办,吸引了全球亿万华人的目光。舞剧《风中少林》、《云水洛神》、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动漫《小樱桃》、《快乐星球》、《小小说选刊》等已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

创建不只为拿牌子,而是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在此理念的支撑下,郑州市始终坚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成果由群众共享”,从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实事、好事做起,重点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赢得了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支持。

2003年以来,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累计达到383.7亿元,年均增长31.8%,占财政支出的57%以上。2004年以来,全市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49.9万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3.9万人;在市区投资6亿元新建4所普通高中,投资近10亿元新建35所初中和小学,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在全市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居全省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属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全面实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双困家庭” 廉租住房覆盖率达到100%;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平均每8.1万居民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7%,提前4年实现了全部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药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升;深入开展 “五小”(小理发店、小饭店、小副食店、小冷饮店、小熟食店)门店集中整治,确保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整洁,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