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大人民健康好卫士”风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十大人民健康好卫士”风采
余宏伟
陈 鹏
于洪涛
郭华峰
魏建军
邵华磊
韩焕侠
李雪芳
靳海英
王留明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袁瑾 杨粤

●余宏伟,男,47岁,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现任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省心血管病学会介入学组委员、心脏起搏及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高血压研究会常务理事、医保专家委员会委员、医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市高血压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常务理事。2008年7月,被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合作研究负责人。

他在我市率先开展了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术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立了我市首家高血压俱乐部,直接受益者达5000余人。

10年前,为救治一位心脏骤停的病人,他曾7天7夜守在病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后来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康复出院。去年5月中旬,一位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处于休克状态,他急诊进行最佳方案支架置入术,从抢救到支架装入仅用82分钟,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对于每一个病人,他总是那样认真。无论是院内的还是院外的,都愿意找他看病。在病人眼里,余宏伟大夫不仅仅是技术好,更是心细、责任心强,视病人如亲人的好医生,把生命交给他,心里踏实。他每年做各种心脏介入手术均在300例以上,80%以上是病人“点名手术”,手术方案制定周密,费用低,并且无论从数量及难度上都位居我市前列,从未发生过差错。

他甘为人梯,常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无保留地传授给下属。行医26年,余宏伟攻克了心血管内科领域一个又一个难关,填补了我市乃至我省多项技术空白, 科研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共六项,先后被评为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人才”、“先进工作者”、“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行风建设先进个人”,“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科技攻关带头人”、“市专业拔尖人才”、“省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省、市医德标兵”等。

●陈鹏,男,53岁,汉族,中共党员,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郑州市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为市卫生系统省级重点特色专科——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陈鹏创造了郑州市眼科界多个第一:1990年,继在市级医院第一个开展眼科显微手术后,又第一个在河南省开展了屈光性角膜手术“表面镜片术”;1997年,第一个在全市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002年,第一个在市级医院开展了“可调节人工晶体植入手术”;2004年第一个在全市开展了“1.4mm超小切口冷超声摘除白内障手术”;单日手术例数最多,一天完成81台白内障复明手术;为出生30余天的婴儿、108岁老人摘除白内障,分别创造了郑州市白内障手术年龄最小、最大的纪录;一年做白内障手术近3000例,平均每天近10台手术,复明率高达100﹪,手术例数、质量均居郑州市级医院前列。

从医30多年,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默默奉献,以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热诚的服务为广大眼疾患者送去光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卫生系统“十大诚信标兵”、“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行风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卫生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十佳标兵”、“郑州市文明市民”、“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众多白内障患者称为“光明使者”。

●于洪涛,男,49岁,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郑州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郑州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于洪涛始终以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为重,忠实履行医生职责。2003年SARS肆虐,他临危受命,担任专家组组长,几十个昼夜坚守医院,奔波于疫情现场,没有时间看望年迈的父母和患重病的兄长,为我市抗击SARS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6年7月,某市发生煤矿事故,多名矿工生命垂危,他立即赶赴现场,指导抢救工作,连续工作48个小时,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又立即赶回医院,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医德高尚,关心爱护病人,一心为了病人的健康和安危。多年来,无论白天黑夜,上班下班,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一有需要,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于洪涛更是经验丰富,特别是在呼吸急危重症的抢救、疑难疾病诊治方面造诣深厚。他与同事们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仅2008年,参与抢救患者2510人次,抢救成功率达到98.3%,许多在过去不可避免死亡的患者得到了重生。如今的郑州人民医院呼吸科已成为河南省技术、设备最先进,最具有人文活力的科室之一。

近年来,于洪涛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先后获得“省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市文明市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市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医德标兵”、“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郭华峰,女,43岁,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医务科科长,郑州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学专家会诊中心妇产科专业首席专家。

从医20余年来,她接诊患者50000多例,手术4000多台,不但妇产科专业理论根底扎实,而且临床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先后主持开展了2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妇产科诊疗方面的空白,如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术,宫腔镜、腹腔镜微创技术等。经她亲手指导、带教的下级医师有16位走上了县、乡级医院妇产科主任岗位,有40多位成为科室工作的业务骨干。

作为女医生,她更是将细心、关心、爱心融合于所有医疗行为中,对病人亲如姐妹,在做好健康服务的同时,处处考虑患者的人生幸福。她常说:“医海无涯,作为医生永远不能停止勤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医术上有所建树,为患者带去福音”、“作为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是应该做的事,也是平时要做好的事”。话语朴实无华,行动平淡无奇,可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才体现了行医者的伟大与可敬。

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获得“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卫生系统科技教育先进个人”及“省、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魏建军,男,49岁,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许昌地区卫生学校。现任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长,流行病学副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地方病防治工作,魏建军始终怀着对病区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地方病防治事业的执着追求,经常深入山区和重病区进行病因调查,开展病情监测。为尽快查明郑州市地方病病情,他带领同志们走村串户,经常连续工作到下午2~3点才吃午饭。为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寻找低氟水源,他和当地村干部一起徒步爬山越岭采集水样,测量水位落差,渴了喝口山泉水,累了坐在山石上擦把汗继续工作。20多年来,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和地方病重病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信息。他先后发表专业技术论文45篇,专著2部,荣获科技进步奖8项。

担任地方病防治科科长以来,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003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并创下全省两项第一,即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监测网络,监测样本覆盖面全省第一。2004年主持开展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并首次证实郑州市存在高砷地区, 填补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空白,使郑州市的地方病防治工作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连续13年获全省地方病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先进集体”。

●邵华磊,女,46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市颈肩腰腿痛医院支部书记、院长,主任医师,全国颈肩腰腿痛学会理事、《颈腰痛杂志》编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她跟随其父——全国知名中医、著名颈肩腰腿痛病专家邵福元主任医师,创建了全国最早,集科研、教学、治疗为一体的颈肩腰腿痛专科医院,致力于颈肩腰腿痛病的临床治疗,在继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治疗颈肩腰腿痛病的“邵氏诊断法”和“邵氏无痛治疗法”。编写了颈肩腰腿痛专科系列工具书,填补了国内本专科用书的空白。主持TF-VI型中医多能治疗仪的研制开发,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研制的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的蛇透热酊中药获国家专利。

从医20多年,她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为数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作为颈肩腰腿痛病学科带头人,她总是说:“是病人成就了医生,病人最值得我们尊重,是他们成就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当医生就要当一个好医生,做院长就要做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院长。”她先后荣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韩焕侠,女,41岁,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金水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从事计划免疫及传染病防治工作20余年,韩焕侠连续17年参加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完成了无脊灰证实报告、麻疹控制及卫七项目进度报告。她工作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整套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模式,积极带领辖区预防接种门诊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竭力扩大免疫规划工作,荣获“市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市疾控中心先进个人”、“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金水区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3年“非典”战役打响以来,她几个月吃住在单位,虽然家和单位就一条马路之隔,但仅回家看了2次。其中一次因为爱人发烧,当时女儿不满2岁,看着熟睡的女儿,心里非常难受,想在家中多停留一会儿,但是严峻的疫情不容许她这样做,爱人将睡梦中的女儿叫醒:“多看一眼妈妈吧,不然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她深知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作为疾控科长、疫情组负责人,不但要浴血奋战在抗非一线,还要对上报的每一例疑似病人进行流调、排查,确立密切接触者、解除留观者。出色完成了“非典”防治任务,其事迹发表于《丰碑——河南省抗击非典群英谱》,并荣获“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李雪芳,女,54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市管城区十八里河镇卫生院院长。

从小生长在农村,李雪芳深知农民群众就医的艰难,立志要做一名医生,更好地为周围群众服务。毕业后分配到家乡卫生院工作,她一干就是30余年。通过学习、进修,成为了周围方圆数十里群众公认的全科好医生。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不仅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更是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从医30余年,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无怨无悔地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最基层的卫生事业、奉献给周围信任她的群众,对她来说病人的安危和群众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1991年担任院长以来,她以院为家,工作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带领全院职工增收节支,通过努力使医院经济收入逐年递增,改善医疗环境、增添医疗设备,使一个即将倒闭的卫生院走上了正常运转的轨道,成为对周围很有影响力的卫生院。她为工作、为病人,经常舍小家、顾大家,曾为抢救病人晕倒在手术台上,为抢救病人24小时守护在病床边,为抢救病人从不怕脏、不怕累,经她抢救的新生儿约6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100%。

她所领导的卫生院先后获得了市级“爱婴医院”、“文明单位”、“优秀卫生院”、“中医科产科达标单位”、“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妇幼保健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本人获得了“省优秀卫生院院长”、“市卫生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政协委员”、“市三八红旗手”、“市妇幼保健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靳海英,女,45岁,汉族,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新郑市辛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辛店镇中心卫生院位于新郑市西部山区,1983年毕业以后,靳海英分配到这里工作。25年来,她无怨无悔,其间有多次可以到县城工作的机会,她始终没有动摇过,一直在基层默默无闻地为父老乡亲解除疾苦,救死扶伤,深得群众的称赞。

2002年,她接任辛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后,在医疗服务中她大力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一整套人性化服务规程。一是设立了便民服务导诊咨询台;二是让利于民,把药费全面降低,推行产科分娩限价优惠举措;三是提高服务质量,急病人所急、帮病人所需的良好服务态度已经蔚然成风。

2008年,辛店镇卫生院不仅完成了卫生院内病房楼的改造和门诊楼的建设工作,同时完成了49个村卫生所的达标建设工作。她每天除了安排卫生院里的各项工作外,还要下乡指导村所建设工作。在一次下乡时,她由于过度疲劳突然晕倒在地,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但她人在病床,心系医院,一边输液,一边安排布置工作。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她上任后6年多的拼搏,卫生院面貌焕然一新,医疗服务市场逐年扩大,各项工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了良好发展的态势。

●王留明,男,54岁,汉族,郑州市管城区陇海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

从医36年来,王留明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给辖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带来吉祥安康,被群众称为“社区中老年人的偶像”。

因工作需要,他于2002年开始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责的社区服务站方圆几十里的居民都愿找他看病,都愿和他谈心交流,每天门诊量都是满满的,他热爱社区卫生工作,总是为病人想得很周到,工作做得很细心,让病人尽量得到满意。特别是“片医”工作开展以来,更是全身心投入进去,勤奋地工作,为居民发放联系卡、建立健康档案,为居民服务,不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居民需要,就会随叫随到,24小时提供免费出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常说:“‘片医’面对的社区居民是老年人,突发疾病多,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

一天,社区居民赵老师突发半身麻木,口唇发紫,家人忙拨王留明的电话,他5分钟内赶到后初步诊断为“脑梗”,急转医院,由于治疗及时,没留下后遗症。事后,家属非常感激,逢人便说,多亏“片医”及时赶到、转诊,挽救了病人生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