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命运
身陷娱乐圈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千年香火

高宗达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起源早于西周;传布面广量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香。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以汉武帝为界,此前为第一时期,可称为初始期。所烧的香有: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烧香的作用是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中记载:“文王受命始祭天。”就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其具体祭法为:将牲口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这一时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香炉”等器具;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融入民间生活。

第二时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时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发边境,使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引进香料,《香乘》卷二引《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由于香事繁盛,香具也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宋火青烟。”(见《香乘》卷38)。刘向为宣帝时人。从此,香品与香炉相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及至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以香为馈赠之礼品,足见当时香之珍贵。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可见焚香即使在宫廷中也是一种奢侈。

第三时期,是普及期。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见《香乘》卷1)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见颜氏《香史序》)从而,烧香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

及至宋代,烧香之俗,也便风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明代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寥寥数语,把香事描绘得淋漓尽致。香与美已融合为一,此后,大量诗文专门写香事。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均欲在此找到出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