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省拨8.8亿助农民工就业
失业者再就业可一次性领保险金
重点帮9类人找工作
人才创业大学堂
28日免费开讲
专场招聘会
为农民工送岗
龙之腾飞
西绕城公路绿带宽百米
去年我省供港活猪逾20万头
定期公布县区安全生产排序
农作物病虫害将偏重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新加坡考察报告之经济篇
龙之腾飞
二、新加坡经济主要特点三、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

市委政策研究室

编者按: 通过40年的努力,新加坡从一个破落的渔村变身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根据市委安排,市委政策研究室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对新加坡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写出了大型研究报告《新加坡发展经验及启示》,本报即日起分篇连续刊登,这对于我们用世界眼光、创新思维来谋划郑州未来,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城市岛国,新加坡没有经济腹地又缺乏自然资源,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5年6月,经合组织宣布:从1996年起,将新加坡划为“发达国家”。如今的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第三大炼油中心。

一、新加坡经济腾飞之路

起步阶段。从1960年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解决失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问题;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保护新兴工业,大规模开发裕廊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1960年到1964年,GDP年均增长5.3%,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2%增加到1964年的14%。

劳动密集型阶段。1965年,新加坡由于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国内市场骤然缩小,原料供应受到极大限制,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受到严峻挑战,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受阻。在这种形势下,新加坡提出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这期间,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纺织、电子部件业得以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形成。

资本密集型阶段。1979年,新加坡劳动力供应一度紧张,工资成本持续增加。鉴于此,新加坡政府连续3年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用提高劳动成本的方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采取各种投资和税务优惠政策,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期间,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一批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及石化制造业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陆续落户新加坡,房地产业方兴未艾。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迅速发展。

技术密集型阶段。新加坡政府从1991年到1995年投入20亿新元实施国家技术发展计划,1996年到2000年又追加投入40亿新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在这个计划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电子业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

信息化及知识密集型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加坡政府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此,重组国家科技局,更名为科技研究局,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新加坡已成为区域信息科技枢纽,全球前100家信息科技公司已有69家在新设立分公司。此外,政府还投入巨资,建设新加坡科技研究中心——纬壹科技城。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活力与稳定的知识性产业枢纽是新加坡21世纪新的发展目标。

二、新加坡经济主要特点

从增长速度看,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已进入成熟成长阶段。回顾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1965-1986年,新加坡经济处于“自然成长期”,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其中1960-1984年间的GDP年均增速为9%,成为亚洲经济的“四小龙”之一;1987-1997年,新加坡经济进入“稳定成长期”;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新加坡经济自1997年开始转入“成长波动期”,GDP的增速或高或低,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增长。

从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看,新加坡的经济结构是三次产业极不平衡。2005年,新加坡第一产业占0.1%,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占67.9%。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与水平,新加坡提出了努力发展成为亚洲提供世界服务的主要国家,用发展世界级制造业的经验来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

从经济成分看,新加坡的经济主要由政府企业和跨国公司“两条腿”支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GDP有45%是由政府所有的企业生产的。新加坡政府最新统计显示,公共部门提供的GDP占新加坡全国GDP总量的22%。目前,来自欧、美、日等地的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其中60%的投资者在新加坡设立其区域总部,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

从行业看,新加坡的经济主要集中在金融及工商服务、制造业、商业、交通通讯四大行业。新加坡对经济活动没有追求“小而全”,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金融业、制造业、商业、运输通讯业、旅游业等。据统计,新加坡的金融及工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1960年的14.4%上升到2005年的23.4%;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0年的11.7%上升到2005年的26.8%;2005年金融及工商服务、制造业、商业、交通通讯四大行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8.8%。

从对外开放的程度看,新加坡的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从投资角度看,外国投资比重大。以制造业为例,外国投资者对制造业投资占当年新加坡制造业投资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79.3%,1990年为89.2%,2000年为78.7%,2005年为75.0%。从对外贸易看,外贸依存度非常高。2005年新加坡对外贸易创下4300亿美元新水平,增长13.8%;外贸依存度为370.05%。

三、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独立之前,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1959年以前,75%的国民收入都来自转口贸易。1965年独立后,根据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国情,新加坡制定了经济多元化、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坚持自由经济政策,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密集型、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同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国际国内情况变化,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经济战略调整,历经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完成了到工业化、高级化和科技化的转化。自1994年以来的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中,新加坡连续5年位居第二。

亲商服务,优化环境。新加坡素有“亲商政府”之称,新加坡的崛起之路,就是不断地建设亲商政府,提供优越的企业投资发展环境之路。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新加坡对企业税收采取低税制,只征收所得税一个税种,税率为20%。为鼓励企业研发,还实行了研发费用双重扣除,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对于经营先导型产业的技术企业,免税期可长达10年。为鼓励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政府对公司总部的税收只有0%—15%。这一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入驻新加坡。自1998年,短短3年时间,就有36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落户。除了对企业的低税收之外,经发局还采取了直接补贴或共同承担经营成本等形式吸引外资。

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一是向全球推销新加坡,招商引资统一于政府代理机构——经济发展局。1965—1993年,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二是建立大型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三是全程跟踪。对被引进者和被引进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了解。四是实行分别对待,利用“超国民”待遇,促使外资服务本国产业政策。五是利用总理、资政、部长等高级官员外出访问,推动吸引外商投资新加坡。

多策并举,人才立国。新加坡认为只有网络各方面人才,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才能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一是吸引人才。新加坡专门成立人力咨询委员会,以经济发展方向为主要标准,决定所需的人才;设立奖学金制度,从世界各地特别是马来西亚、中国招收具有潜力的学生到新加坡读大学,并规定这些学生毕业后必须留在新加坡工作6年。据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度高达41%,其中的37%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二是注重教育。教育投入高,确保教育发展之需。近些年来,新加坡每年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在3.6%以上。三是加强培训。政府设立技能发展基金,为专业工人提供普通培训,对雇员参加的雇主给予最高可达培训费用90%的补贴。另外,还有技能再发展基金、职工总会的教育与训练基金等也为确保民众终身受雇的能力而参加培训提供资助。同时,企业将员工培训看作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已占员工总薪金总额的4%。

聚集产业,强化支撑。有选择地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链,是新加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尽管新加坡不产原油,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刚独立的新加坡利用外来资本,于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支柱产业。随后又在90年代和近几年发展了微电子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群链,增加了两个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新加坡政府确定了“产业21计划”目标,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活力与稳定的知识性产业枢纽。策略是确保新加坡在21世纪的制造业、制造服务业与贸易性服务业等产业仍占有优势地位。发展蓝图是以知识为主导的制造业及贸易性服务业将占GDP的25%和15%。制造业每年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知识与技术员工占2/3以上。服务业每年创造5000至10000个就业机会;知识与技术员工占3/4以上。与之相适应,新加坡制定了“高科技战略”、“中国战略”和“扩大腹地战略”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以确保新加坡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新加坡 发展经验及启示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