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大舞台
《不差钱》
不是教科书
《潜伏》明晚开播
郑州商城遗址——
青铜时代的王者之尊
《手舞四季》脱颖而出
刘谦引发的
魔术热能热多久?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不差钱》
不是教科书

《不差钱》

不是教科书

陈鲁民

牛年春晚小品一等奖《不差钱》播出后,反应呈现两个极端。一边是好评如潮,另一边则是嘘声一片。好评且不赘述,就说这批评声声,有些批评十分中肯,剖析得非常到位,真说到点子上了;还有些批评,我觉得就过于苛求,吹毛求疵,硬是把一个逗乐的小品当成教科书来要求了。

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发言吧。人称“鬼才”的戏剧家魏明伦批评说:“现实生活中,一个农民是不可能把央视导演请到家里来选角的。”而且,这个小品很低俗,“差道德”。( 2009年2月10日《 新京报》)

性学专家李银河在自己的博客上称,《不差钱》涉嫌歧视少数族群,理由是赵本山在春晚说了一句“不是精辟,是屁精”,而“屁精”正是民间对同性恋的鄙称,赵本山应该公开道歉,以正视听。(事实证明是误会)(《成都晚报》2月11日)

作家王蒙在《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一文中,则寓批评于希望中:“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2月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同样,一个《不差钱》,性学专家看到了性歧视,戏剧家看出了低俗、不真实,文学家看到了“化大众”的历史重任,在我看来,这实际上已经离正常的文艺批评有些距离了。

杜牧的《樊川集》里有名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大家都说写得好,但也有一个无锡秀才不服气地批评说,这也太夸张了,难道月亮只照扬州,应该说是“二分明月在扬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地”,这种文艺批评是不是就有点胡搅蛮缠了?

而一向不大精明的宋神宗,在文艺批评方面却头脑不糊涂,御史李定批评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被指称为影射皇帝:“皇上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之心,莫过于此!” 宋神宗批驳说:他自写龙,与我何干,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呢!

我们有些批评家,连宋神宗的水平都不如,也就是当代的无锡秀才。1987年春晚,姜昆的相声《虎口遐想》一炮打红之后,就有人批评说: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有人掉到虎山里去呢?就算万一掉下去了,怎么可能还有工夫在那里站着遐想?早被饲养员救出来了嘛。今年又有了某些对《不差钱》莫名其妙的批评意见,这就叫不懂艺术,不懂幽默,不通情趣,来年春晚最好关上电视机,去那些发黄的故纸堆里寻找知己。

说到底,《不差钱》《虎口遐想》之类,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文艺节目,能让大家一乐,并略有感悟就行了,既不是十全十美,更不是不能批评,但一定不能忘了,它既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德育读本,实在担负不起那么重的历史任务和教化责任。如果对它要求太高,期望太大,只能使其不堪负重,左右为难,最终成为绝对正确、绝对全面、绝对“高雅”,但却没有观众的“四不像”。大概没人想看到这种结局,因为,生活中不能没有笑声,哪怕是不那么完美的笑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