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31
郑州古代成语故事
新书架
掌故
博古斋
图片新闻
散文
图片新闻
10
随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散文

蒌蒿的工笔之美

陶方宣

在江南,春天的蒌蒿有一种工笔之美,此种感觉是汪曾祺带给我的,早年读他的小说《大淖记事》,一行行文字仿佛用工笔描绘过,用清泉洗涤过,沾着水乡的晨露与草叶,使人入迷:“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

仿佛蒌蒿就生长在汪先生笔下:初春,只要落几场雨,烟雨中,江南河畔遍地蒌蒿青青——蒌蒿都长在河滩临水的地方,在其他草木刚刚绽出新芽时,它起了一片绿,远远地看,就像一片烟,浮着,春风吹不散。这时候,牧童便去河滩上采摘,雨稀疏地落,小小脑袋上扣着竹笠,老水牛沿河岸咀嚼,一只雪白的鹭鸶独自立在水中央。

汪曾祺说:“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有一股清香,采摘过后放过一晚,便老如细棍,所以采摘蒌蒿便赶早采赶早提到露水街出售,一见到青青蒌蒿,便知道又一个春天姗姗而至。蒌蒿采回,重新择过用开水焯一下,放入臭干子,淋上麻油,那种特殊的香味分外诱人,江南人一闻就要流口水。此时一般人家皆储有半透明的冬腊肉,腊肉干丝炒蒌蒿,佐饭下酒皆是美味。在那很短的季节里,又常落雨,烟雨中,江南万千傍水的古镇,一家家隐没在桃花柳荫小饭馆里,你都能找到这道蒌蒿炒腊肉。坐在临水楼窗前,点一碟蒌蒿端一碗黄酒,江南雨千丝万缕,江南柳柔情缠绵,一两声黄梅调,三两朵油纸伞。酒还没饮人就微醉,此时唯一的念想便是荡一叶扁舟在此归隐。

蒌蒿的蒌字很多人不识,读成楼。汪曾祺特地标注:“蒌蒿的蒌字,我小时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的。这个字音吕,我小学有一个同班同学,姓吕,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蒌蒿薹子。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蒌蒿二字我从没有读错,这是故园野蔬,我将它当成同乡,在我生活过的地方,它亦形影不离地生长:芜湖、南京、上海,有时在菜场见面,并不购买,只是拿起它闻闻那股清香,一如见到老乡打个招呼。

蒌蒿茎紫红纤细,碧绿的叶细长狭小,生长在草滩的蒌蒿有一种工笔之美,一直想着将它画下来,然后再配上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蒌蒿诗: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苏氏笔下,烟雨江南尽显工笔画的柔美与清丽:蒌蒿、芦芽、竹枝、桃花,还有春江以及不时泼剌跃出的河豚。这样联想着,一时就恨不能寻一只乌篷船,一直荡进那片蒌蒿滩头,漂浮的蒌蒿清香就是无边的乡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