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开发行2000亿地方债券
信心·希望·勇气·力量
移动资费
还有下降余地
长枪短炮
迎战两会
图片新闻
新一轮航天员开始选拔
“信心来自信任”
解决的都是百姓的难事实事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解决的都是百姓的难事实事
——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亮点”

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更加引人关注。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农民增收、灾后重建……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的一项项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现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民生亮点”。

民生投入

明显加大

无论是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还是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民生领域的投资受到更为明显的关注。

——初步测算,根据今年财税等方面的采取措施,今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这其中很大的比重是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

——中央财政今年再安排130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

——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

——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增长17.6%;

——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巨额资金投入,换来是“真金白银”的民生工程。一项项具体有力的举措,让老百姓在经济寒冬中感到格外温暖。”全国人大代表王越说:“政府释放的信号十分明显,改善民生,真正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工程明确时间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由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解决民生问题的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提出“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政府工作报告在诸多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中,列出了一个个明确的“时间表”:

——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

——确保今年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

——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

——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

——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

民生规划更加系统

教育和医疗在民生问题中占据的分量格外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和医疗问题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教育要制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医疗体制改革也有了一个系统的推进方案。

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报告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根据部署,今年将重点抓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五项工作。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可谓是步骤清晰,推进稳妥。报告选准了今年要做的五项工作: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惠民政策细致到位

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举措,考虑十分细致,就连孕妇定期体检都有具体安排。

在推进住房建设方面,报告中用词细致到位,“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自住性住房”“改善性住房”“普通商品房”“二手房”“农村危房”等诸多用词,分门别类,政策一目了然。

在促进就业方面,报告中举措涵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灾区劳动力等各个群体,提供周到服务,并对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进行政策扶持,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

民生改善拉动内需

发展经济的目标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事实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改善民生同样也是对经济的一种促进。改善民生,其意义在当前又有了新的拓展。

民生投入本身就会带动经济的增长,教育、医疗的改善,可以扩大居民的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会改善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在今年,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会有一个更加良好的互动。

连海外舆论也很认同政府号召保民生和保增长,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美国《华尔街日报》2日报道称,美国等国家将高度关注中国这次两会,因为他们都在期望中国能通过唤醒中国人消费能力来“救全球经济于水火中”。

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