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博古斋
郑州地理
图片新闻
郑邑旧事
图片新闻
影视谈
1
15
文化漫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漫步

文人李铁成

焦 述

在广袤的文学沃野,李铁成先生的碑文如一束风姿透逸的奇葩,以其大气、洒脱、典雅的风度和独特的形式,为文坛艺苑平添了深沉厚重和奇光异彩。

碑文,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瑰宝中独有的一种形式,它当属散文的范畴,只是这种散文是刻在石头上,身为大众公认的人物树碑立传之作,也不乏记录大事颂扬德行的内容。

由于碑文的独特形式和内容的要求,撰写者不仅需具有文学创作的灵气,更需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并非一般写手所能为之,加之其他因素影响,如今的碑文作家已凤毛麟角。正是在这种国粹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著名诗人、散文家李铁成先生从中原大地走来了。沿着这条艰难的文学阡陌,一路风风雨雨,历经20多个春秋,年年岁岁播撒着他的汗水心血,20多个寒暑,他创作了50多篇碑文。从备受龙的传人尊崇的“轩辕黄帝(之碑)”到其贤内助“嫘祖(之碑)”;从圣人“孔子之碑”到“诗圣杜甫(之碑)”;从文学家“刘禹锡(之碑)”到诗人“李商隐(之碑)”;从史学家“司马光(之碑)”到民族英雄“赵尚志(之碑)”;从情圣“梁山伯祝英台(之碑)”到豫剧大师“陈素真(之碑)”;从“德化街(建街百年纪念碑)”到“樱桃沟(诗碑)”;从“黄河儿女(纪念碑)”到“护林员老罗(之碑)”,等等。

50多篇碑文,融入着作家的理想追求,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对国家兴旺的向往,对仁义的大声呼唤,对博爱的由衷赞扬,对善良的痴情歌唱,对是非的明晰辨别,对丑恶的淋漓抨击……

在李铁成先生的笔下,不仅有名扬四海的圣人大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平凡百姓。

读李铁成先生的碑文,让你在阅览这种或气势磅礴、或恬静闲适、或庄重严肃、或浪漫飘逸的华章时,无论来势如大江东去,或若小桥流水,你都能从活蹦乱跳的文字中轻松地理解其内涵,惬意地吸取其营养。这正是大家手笔的魅力,他能将深奥的哲理以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李铁成先生的碑文,不仅文是他所作,且字是他所书,石碑亦呈现出先生的墨宝。其实,李铁成先生亦是一位地道的书法家。无论楷书、行书、行草、魏碑、隶书等,可为众体皆备,尤工楷书、行书、草书。他的字或苍劲、或秀媚、或醇厚、或灵动、或端丽、或洒脱,其中都蕴含着厚重的学问之气,而非俗不可耐的匠气。这与他丰富的传统文化学养及灵气是分不开的。他将每种书体独特的个性准确巧妙地融进碑文内容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妙不可言,让碑文的光彩更为烂漫绚丽。

李铁成先生是雅文学的倡导者和追求者。在他眼中,雅文学是醇厚的、高尚的、美好的、大方的、文雅的,它的语言是凝练隽永的,行文是通达晓畅的,读起来不仅文采飞扬且韵味悠扬。

李铁成先生的碑文就是这样的。俗话说,“文如其人”,李铁成先生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真实、大方、文雅,而他的人又像他的文一样高尚、醇厚、深奥。

碑文因曲高而和寡,这就是阳春白雪吗?其实,李铁成这个人亦然。他为人正直,对事认真,似乎还有些清高,从不会曲意逢迎;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他当一视同仁,无远近亲疏。

碑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一种传承历史、见证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实况的厚重载体,在当今文学艺术的殿堂里,尚未坐上它应该坐着的那把“交椅”。

然而,这些对李铁成先生似乎并不重要,他只是依然如故地、悄无声响地在这方文学沃野勤奋耕耘着、劳作着,也许,这是一种特殊的收获期漫长的劳动吧。李铁成先生有一句诙谐的自白:“200年后看,谁的作品还在活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