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影 文/图
金水区庙李镇出了个“奇人”,50年来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肉,省吃俭用,耗资上百万,收集了3万余件“红色藏品”,建展览馆,办展览,供人免费参观,到目前为止,已有13.6万人次参观。他就是郑州39中退休教师王金民。
走进庙李村1号院王金民的展馆,有毛泽东展厅、邓小平展厅、江泽民展厅、胡锦涛展厅,以及抗震救灾、2008年奥运会等国家发生的大事件展厅。“这里共有18个展厅。”王金民介绍,这根本不够用,还有不少藏品锁在箱子里,还需要五六间展室。
1959年刚到郑州39中参加工作的王金民,工资只有29元钱,为了搞收藏,50年来,他到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桂林、武汉、韶山等50多个城市的旧书摊和古玩市场“淘宝”。提起收集这些展品的经历,王金民感慨颇多。让他记忆颇深的是1970年那年,到杭州出差,在一个丝织品商店,一幅129厘米宽、177厘米高的手工丝织毛主席挂像吸引了他。因为买不起,他进进出出那家店10多回。最后,还是借钱买了下来。
1997年,王金民退休后,开始着手整理藏品,突然萌发开办革命传统教育展览馆的想法。终于在2004年,在二儿子李长福提供的8间房子里,金民家庭展馆正式“营业”。“因房间不够,我只能把最有意义的展品挂出来。”
金民家庭展馆办成后,名气越来越大,2006年6月,庙李镇镇政府免费为他提供了18间房子,金民展览馆正式挂牌,党员干部、学生老师、村民以及打工人员,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到现在为止,参观人数已经达13.6万人次。
王金民介绍,自己家世代都是农民,自己是第一个文化人。他从上小学到初中及以后推荐到郑州师专上学,都是靠国家的补助,这让他时刻充满感恩之心。建展览馆,也正是出于要回报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初衷。
在金民展览馆里,王金民为自己安了个床,他常一人吃住在展览馆里,十天半月不回家一次。他的3个儿子,为帮王金民办展馆,起初为他提供房子,现在还在经济上“接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