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史海拾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场算卦
请你一定忘记我
小半生
麦哲伦的追求
慈禧报私恩
宋词里的集会
战争的必然扭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战争的必然扭曲

1941年9月,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柏林搭火车前往丹麦的哥本哈根,去拜访他的老同事、另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波尔。海森堡绝对想不到这次会面竟然会改写了20世纪的物理学史,甚至是改变了20世纪人类的历史进程。他更想不到这次会面引发的效应,最终影响了远在东亚的日本的命运。

根据海森堡的回忆,他和波尔会谈的重点,是交换关于原子分裂研究的最新进展。他特别提到了在现有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如果要将原子核分裂爆发出的庞大能量应用在破坏性的武器上,必须突破几个极艰难的瓶颈。正因为困难重重,所以物理学家们就有充分借口抵御政治领袖们的压力,“自己来决定要不要尝试建造原子弹?”换句话说,海森堡想要说服波尔达成默契,大家共同以技术困难为挡箭牌,阻止可怕的原子弹诞生。

海森堡讲这些话时,个性内敛保守的波尔一语不发。多年以后,1957年波尔才写了一封信讲述他的记忆,然而这封要给海森堡的信,最后没有寄出,只藏留在他的档案里,到两人都墓木已拱的2002年2月才对外公布。

波尔听到的,是海森堡在向他炫耀德国已经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制造,而且获得了突破,所以要劝波尔或要通过波尔劝帮盟国工作的科学家们,不要再做无谓的挣扎了。波尔当时的沉默反应,其实一方面出于震惊,一方面出于谨慎与警惕。在和海森堡会谈之前,他觉得原子弹是完全不可行的。有一些基本的能量公式怎么算都算不出来,也就不存在应用的问题。可是海森堡的一席话,让波尔被迫改变了最根本的物理信念,以及人生价值信念。海森堡离开后,波尔再也无法从对原子弹的执迷思考中抽身出来,他清楚意识到自己必须抢在德国之前,为盟国发展出原子弹。

波尔后来当然成了美国原子弹计划中的核心要角。没有他的努力,原子弹不太可能会在1945年就用来结束太平洋战争。然而,这一切竟然都起源于他对海森堡一席话的彻底误解!这证明了历史的偶然吗?也许不是。也许倒过来证明了战争的必然扭曲,对人与人沟通机制的必然扭曲,对感官感受的必然扭曲。在战争的敌对紧张预期下,任何简单的话语与现象,都可以也都必然被诠释为可怕、致命的威胁。海森堡的一席话听在波尔的耳中是如此,伊拉克现在做的任何事,看在美国政府眼里也是如此。要在这必然扭曲里找到客观事实?问问那两个杰出物理学家就知道有多难了吧!

摘自《台湾文学选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