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权力和舆论在哈尔滨警察案中旁听
富人超生不能再一“罚”了之
“天价烟”火起来的吊诡意味
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牛的人
佟培基:从汽车司机到大学博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从抄诗到“赖读” 把驾驶室当“书房” 从司机到“博导”
佟培基:从汽车司机到大学博导
佟培基

本报记者 余英茂

在古城开封,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当上了河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就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佟培基,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令人称道的是,佟培基曾先后在北京军区直属部队、开封高压阀门厂、河南大学任汽车司机,是从汽车司机成长为大学博导的。

面对佟教授看似不可思议的人生辉煌,不少人也许会质疑:他凭什么啊?

从抄诗到“赖读”

1944年,佟培基出生在开封。

佟培基的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嫁到开封后,幼儿教师出身的她没了工作,只是操持家务,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佟培基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认字、绘画,母亲成了他优秀的启蒙老师。

1955年,11岁的培基正上小学五年级,这年暑假,老师布置的暑期作业是每天抄一首古诗或现代诗,“那时候,我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佟培基笑着回忆说。

对当时的普通百姓而言,书报奇缺。小培基从邻居家借到一本《诗刊》开始抄,不几天工夫,这本书就抄完了。于是,他就满街去找书。在开封图书馆,他第一次看到了《唐诗三百首》、《万首唐人绝句》等书,他这才明白:“原来唐诗不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几首啊!”

等到开学检查作业,小培基超额完成了古诗的抄写。语文老师一边翻看他用白纸装订的本子,一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夸奖他。“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甜……”回忆起学生时代,佟培基意犹未尽。

从那年起,佟培基就养成了抄诗的习惯。后来读初中时,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负责到校图书馆借书,《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都被他读熟了。

闲暇时,佟培基去拜访光绪年间的进士、时任河南文史馆馆员的靳志。他向靳志学习诗律、词律,整本整本地抄写平仄格律。

初中考试,佟培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开封最好的中学开封第一高中。出乎意料的是,父母不同意让他去上,小培基很郁闷:为什么不让我上学?原来,佟培基的父亲当时在开封面粉厂工作,月工资只有40元,供两个弟弟读小学、初中,已是捉襟见肘,再也无力供他上学。

然而,视书如命的佟培基并不理解,硬是一个人跑到开封一高去报名。学校催他交学费,他就赖到教室去上课。班主任拿他没办法,只好经常催他。

班上有个叫阴树堂的同学,父母在外地工作,所有的费用都是在开学时交给他。看到佟培基可怜,就对他说:“我先借你5元吧,等你有了再还。”听到这话,佟培基长吁了一口气:苍天有眼,终于又有书读了!就这样,佟培基勉强读完了高中。

把驾驶室当“书房”

1963年,佟培基应征入伍在北京军区部队当汽车兵,每月只有5元津贴费,他仍然坚持读书。

北京前门外有个古旧书店,每当休息日佟培基常去那里买折价书。他把驾驶室当成书房,坐垫下、工具箱里装的都是书。

在部队,佟培基细心观察战士的生活,多方收集资料,主动和战友们交流。夜里,他伏案疾书,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凝聚成鲜活的文字。当这些饱含着佟培基心血的文字,变成《解放军报》、《战友报》上的铅字时,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着发表的稿件越来越多,他被《战友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1968年,佟培基退伍安置到开封高压阀门厂,任汽车司机。他仍然见缝插针地读书,有人在背后笑话他:“不就是一个司机嘛,有必要附庸风雅吗?”佟培基却在心里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天,佟培基在街上遇到一个小学同学,不免畅聊一番。

“你在哪工作?”

“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对了,我们学校车队正缺一名司机,你愿意来吗?”

当时,国有企业是“吃香”的单位,福利待遇好,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学校这样的“清水衙门”。

老同学的话,让佟培基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因为家境贫寒,他放弃了高考。如今虽然已经是无可挽回,但能够进“象牙塔”工作,也是一种弥补呀!想到这里,他立刻答应了老同学的邀请。

佟培基调进河南大学车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借书证。他每次出车前,都要到校图书馆借几本书放进车里。到达目的地,客人去办事,他把车门一关,陶醉在书的海洋里……

在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提倡工人、教授结合,他与国内著名学者任访秋编在一个“三结合小组”。利用这次宝贵的机会,他经常向任访秋请教中国近现代文学等方面的学术问题。

这期间,佟培基还先后用车接送过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所长陈元辉、中山大学教授蒋湘泽、历史学家史念海等一些知名学者。面对每一个学者,他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

带领学者们参观开封铁塔、龙亭等著名古迹时,佟培基凭着自学的知识,讲起历史口若悬河。河南大学一名老教授说:“那时,学者们时常为眼前这个年轻司机所提问题的专业化和纵深度而吃惊。因此,他们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学者们有了新著,都不忘给这个好学的‘司机’赠送一本。”

从司机到“博导”

1977年,佟培基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认为,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编著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有误:《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创作时间是1204年,而非1205年。史料记载的辛弃疾的仕途中,大理少卿的官职应为太府卿。

佟培基请教了河南大学的一些资深教授,他们都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并建议他给邓广铭教授写封信进行讨论。

“邓广铭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会搭理我这样的无名小辈吗?”佟培基反复思量。

没想到,邓广铭教授不久就给佟培基回了信,他说:“先生对辛弃疾的研究所见甚卓,所提之处,重版时定订正……”这让佟培基喜出望外,从此,他的学术研究劲头更大了。

1978年,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次宋史研究会,邓广铭教授刚好也在。会间,邓广铭好奇地问周宝珠:

“周教授,你们学校的佟培基先生在哪个系任教?”

“他是我们学校车队的年轻司机啊!”

“车队司机?”邓广铭惊讶不已。

1979年,河南大学承办全国第二届宋史研究会,邓广铭教授应邀参加。“邓教授一下火车,就对我说,他一定要见一见我们学校的司机佟培基。”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云海回忆说。

在开封宾馆,邓广铭与佟培基一见如故,两人促膝而谈。

“培基啊!目前我国研究人员极度匮乏。你看,日本研究宋史的学者有600人,而我国才100人左右,成果也寥若晨星。我看你有研究的潜力,改行如何?”邓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听了邓教授的话,佟培基感觉醍醐灌顶。他想:都说男人三十而立,我都三十五了还是司机,该是转行的时候了……可是,我没有学历怎么办?随后,佟培基一边开车,一边为考研做准备。

佟培基要考研的消息不胫而走,河南大学领导找他谈话:“培基,听说你要考中国社科院?我们不愿放你走,就在我们学校搞研究吧?”于是,佟培基被破格调入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唐诗研究室。

此后,为了不辜负校领导的器重,为了回应教职员工、学生等对自己的猜疑,佟培基变得更加勤奋。他博览群书,主动向学校的教授请教。

佟培基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踊跃实践。他刻苦研读唐代的科举制度,他对唐诗特别感兴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四处求教,先后撰写出《高适塞下曲辨伪》、《初唐诗重出甄辨》、《唐代僧诗重出甄辨》等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

1990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傅璇琮交给佟培基“一副重担”:洋洋九百卷、千万字之巨的《全唐诗》,编排草率,错误百出。现在要全面梳理清康熙御定的《全唐诗》。

从1991年的大年初二开始,佟培基即埋头书案,钩沉稽异,不问世事,以每解一疑为乐。一次,他查找诗人朱琳的资料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诗大辞典》中都没有记载。为此,他寝食难安。突然,一个想法突然在脑海闪现:能不能从碑帖中查询呢?于是,他骑上自行车,到开封博物馆查看碑石拓片。足足查了两个多小时,就在他绝望之际,看见了拓片中有一个“朱”字……

1995年年初,受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佟培基着手编著《孟浩然诗集笺注》,预定4年内完成,繁体直排,将作为该社重点图书出版。因研究生及进修班教学课程多,他只有利用每天晚上8点至11点这段业余时间去做,节假日包括春节也不休息。佟培基回忆说:“那时,我最怕的就是有人来访,亲友们没少误解我。”

1998年上半年,佟培基完成了大部分书稿,准备在暑期完成最后的30多首笺注。7月中旬,他感觉身体不适,被医院诊断为“食道癌”,被抬上了手术台,食道被切除8厘米,六天六夜,滴水未进。出院时,医生要求他一定休息一年半载,否则有生命危险。然而,3个月后,他极力劝说妻子去上班,自己偷偷起床,做最后的30首笺注……

有付出就有回报,近年来,佟培基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他所著的50万字的《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获得了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孟浩然诗集笺注》获得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二等奖。

佟培基似乎与“破格”有不解之缘。1982年,他被河南大学破格评定为讲师;1986年,他被河南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他被河南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他被定为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申报博士学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如今,他是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学历报表上只填“高中”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面对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佟培基也会心情不爽,记者问他如何排解,他说:“我心情抑郁时,就练习书法。练着练着,心情就变得爽朗起来,书法就是我的娱乐载体!”此言不虚,多年来,佟培基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并怡然自乐。

佟培基从小就跟着母亲练习书法。读初中时,他与著名书法家桑凡先生住同院,好学的他主动向桑先生学习,临写碑帖和秦篆。在北京当汽车兵时,佟培基有很多机会外出。每次去天安门广场附近拉货,下了车,他就像着了魔一样,跑到故宫去欣赏书法作品。

历经磨砺,佟培基的艺术成就斐然,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大阪中日书法联展、郑州国际书法展、广州中外书法展等全国性、国际性书法展,荣获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国际金奖等大奖,有的作品被刻入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岷山黄河碑林、孟津王铎书艺馆、朱仙镇岳飞庙等,众多作品流传日本、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其书学论著《宋代书法概论》入选中国书协全国首届书学理论会,并收入专著《宋代文化史》,他还开设河南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课,负责培养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其人其事已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

走进佟教授的家,记者很是惊讶: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面积仅有70来平方米,各类书籍就占用了两个房间,缕缕书香缭鼻而来……

河南大学一位老教授告诉记者,佟教授潜心研究,放弃了很多次学位考试。他上报给国务院学位办的报表中,填的学历只是“高中”,学位办的工作人员很诧异,以为是他填错了。

有些人劝佟培基“转转弯”弄个学位。“学位只是个招牌而已,真正实用的还是真本事。”他淡然地笑着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