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跨越之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年跨越 郑州书写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三年跨越 郑州书写传奇
八大工程六大经验
整修一新的东风渠。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郑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我市旅游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新郑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新郑国际机场的客货吞吐能力,缩短了中原与世界的距离。 本报记者 李 焱 摄

本报记者 侯爱敏

三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

然而,郑州却以跨越为笔,用短短三年,绘出翻天覆地的巨变,写出一部有关中原的传奇。

在跨越的号角下,郑州市全民一心,以冲锋的速度,创造出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一个个奇迹:

与三年前相比,路宽了,城净了,天蓝了,树多了,市民的舒适感、幸福感更强了。

与三年前相比,城市的个头大了,腰杆粗了,说话底气更足,亮相国内外舞台的舞姿更美。

凭借3年跨越,我们哺育出自己的大企业队伍,他们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凭借3年跨越,我们成长出自己的创新团队,为城市未来发展埋下伏笔、储备动力。

在经济发展超常规的跨越挺进中,精神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城区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基础设施和民生投入同步推进,一幅和谐社会的融融景象正前所未有地清晰显现。

数字见证

数字清晰反映了郑州市3年跨越的速度。

2006年,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年。全市生产总值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分别比上年前移1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2.4亿元,增长34%,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比上年前移1位;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

2007年,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涨势强劲。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21.2亿元,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60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新增75.2亿元,达到277.6亿元,增长37.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263.3亿元,增长40.2%;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4.1亿元,增长12.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295.9亿元,达到1135.8亿元,增长35.2%;利用域外资金达到412.3亿元,增长66%。

2008年,跨越式发展的决胜之年。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04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0亿元,新增403亿元,增长29.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0亿元,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00亿元,实现利润410亿元,分别增长17.5%和24%。

八大工程

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八大工程,一年一个高度,一年一个台阶,成为拉动郑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

(一)扶优扶强工程。经过3年的扶优扶强,郑州市大个头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多,工业经济规模迅速膨胀。

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44亿元,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23亿元,增长23%;实现利润213亿元,增长85.2%。48户扶优扶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超出目标590亿元的3%。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8户,比去年同期净增4户。其中,销售收入超20亿元企业12户,超30亿元企业8户,超50亿元企业4户。中铝河南分公司、宇通企业集团实现超百亿目标。

2007,扶优扶强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20亿元,增长38%,超过年度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宇通公司、中铝河南分公司、河南中烟公司、郑煤集团、豫联集团、郑州供电公司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5个重点项目当年建成投产。恒星科技、耕生耐火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7个,全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28.8亿元。

2008年,46家扶优扶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280亿元,超目标80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7户,超目标7户;50至100亿企业5户,超目标3户;其中超百亿企业7户,超200亿元1户。

(二)产业园区建设工程。作为发展集群经济的重要推手,产业园区建设成为跨越式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3年的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的产业园区成为企业争相入驻的风水宝地,园区经济规模迅速长大。

2006年,全市列入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业园区共有33个。当年,重点产业园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工业投入、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均实现30%以上的增幅。园区经济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

2007,园区经济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2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11亿元,分别增长33.7%和39.2%,提前一年超额完成 “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重点工业园区新增7个,总数达到13个。

2008年,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68.4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837.8亿元,分别比目标高15.7和13.5个百分点。三年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

(三)科技自主创新工程。3年的跨越发展,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专利申请量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以上。

2007,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各项指标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指标数字继续攀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到34.7%。

2008年,在完成各项既定目标的同时,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3年成效也清晰显现。3年来,29家工程企业累计申请专利582项,已授权专利420项;29家工程企业拥有国家、省、市各类研发中心56家,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均在5%以上。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国家、省、市级各类研发中心242家、产学研基地4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有110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52家,占全省43%;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013项,占全省38%。

(四)新农村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不仅让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幸福指数、满足度提升,和谐成为新农村的主旋律。

2006年,我市确定了10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当年,104个示范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新修道路251公里;全部完成农网改造;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农民参合率达到90%以上。

2007年,全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五通”、“三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104个示范村共培训农民10.5万人次。全市共建成1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6家,销售收入达到158亿元。

3年的新农村建设在2008年显现出斐然成绩: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66万亩,总数达到206万亩,完成三年目标的103%。新建集雨水窖5000个,累计2.5万个,完成三年目标的100%;实施农村安全用水工程,解决16.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累计72.6万人,完成三年目标的117%;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36483座,累计168079座,完成三年目标的105%;新改建农村公路420公里,累计3420公里,完成三年目标的114%。300个标准化卫生所全面完工,正在验收。新建、扩建敬老院25所,累计完成78所,完成三年目标的100%。

(五)交通枢纽和物流工程。郑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有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自古至今,郑州的经济发展始终与交通紧密联系,正是认准了自身这一优势,郑州努力做足“通”的文章,一“通”盘活经济发展一盘棋。

2006年当年,郑州市开工建设了18个交通枢纽和物流项目,包括城市间的高速客运专线,中原城市群间的城际公路,以及国家级的物流枢纽项目等。其中,郑汴城市连接线项目于当年竣工通车。

2007,交通枢纽和物流工程33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顺利竣工,共完成投资57.05亿元。16个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

2008年在建的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600亿元。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客运站、火车站西出口、航空港、林德物流园区、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项目正稳步推进。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正按计划推进。

(六)城市建设和管理工程。对中心城区的建设、改造,让郑州的路更美、城更靓。管理意识日益深入到城市发展的思维中,城市变美的同时,城区发展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也得以定位,而同步开展的小城镇建设,则让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潜力和可持续性。

2006年,中心城区保护改造继续得到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31个重点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开工105项,完成投资3亿多元。

2007,城市管理年活动进一步深入,中心城区共投入资金70亿元,重点对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9个方面进行了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中原西路、郑邙路、秦岭路等17项道路工程竣工。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基本实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2%。

2008年,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目标全面实现,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3.9亿元。中心城区整治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十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精品街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卫星城与中心城区资源要素共享、功能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重点项目按计划向前推进。

(七)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产业建设,带给市民更富足的精神享受,成为郑州响当当的新名片,更成为郑州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

2006年,文化建设工程共有22个重点项目。当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于当年完工,全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完成约10亿元。

2007,全市文化建设工程3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快乐星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炎黄二帝塑像、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我市的文化新亮点。商城遗址公园、大河村原始文化生态园等9个项目开始启动。

2008年,该工程涵盖34个重点项目,其中,文化事业项目14个,文化产业项目14个,科技、体育、教育、卫生等项目6个。舞剧《云水洛神》、豫剧《美兮洛神》公演,受到广泛好评。炎黄二帝塑像山体夜景照明工程已完工。9个县(市)、区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完成。总投资6.1亿元、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郑州图书馆新馆已奠基。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总体战略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我市成功申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小樱桃”动画片于10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八)生态建设工程。随着生态建设工程的推进,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宜居环境成为郑州市民可以期待的美丽未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被付诸城市发展实践。

2006年,生态林业工程造林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南水北调前期工作稳步推开。

2007年,新增造林22.2万亩,城乡绿化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加强城市生态水系的规划和建设,须水河、潮河、索须河河道治理和东风渠引黄供水补源灌溉工程全部完工。6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3天。

来自工程指挥部的统计数字显示,3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面积85万亩,初步建成林业生态村100个,省级林业生态县(区)2个。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苗木培育、木材加工、经济林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郑州市生态林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生态水系工程强力推进,编制完成了《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防洪除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新年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郑州市的经济建设也将蒸蒸日上,气势如牛。

六大经验

三年跨越发展,郑州市不仅收获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更从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郑州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指导。

作为跨越式发展综合协调办公室综合组日常工作负责人,高林照是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全程参与者。从制定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参与建立和实施“三个一”工作机制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等,对于跨越发展的成就和经验,高林照有切身的体会。梳理3年发展的思路,盘点3年跨越的心得,他娓娓道来。

一、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关系。

郑州市能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处理好了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关系。

一般人总把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对立起来,其实,跨越发展与科学发展并不矛盾。科学发展的实质是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是不发展。跨越发展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是不要质量,只要效率,而是坚持质量的快速发展,正是坚持了科学发展,才能很好地推进跨越发展。也正是实施了跨越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跨越式发展战略刚提出来时,一些人怀疑这又是一个口号、是个形象工程。事实证明,跨越式发展不是口号,是立足在200多个大项目基础上的实在工程。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3年中,始终依托大项目,抓住大项目的牛鼻子,以大项目为支撑。

通过3年的跨越发展,郑州市培育了一批超百亿企业,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到去年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998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40家,超100亿元企业达到7家。

通过实施产业园区工程,全市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累计达到6714家。到2008年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超50亿元园区达到20个,其中超百亿园区11个。正是这些实打实的成就让先前对这一工程抱有看法的人们由怀疑到坚信、由观望到参与,让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最强音。

也正是得益于跨越式发展所建立的这些大项目,今天的郑州对于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有了特殊的抵抗力,避免受到更大冲击,从而为危机下的发展争取了更多主动。

三、开创了新的工作推进机制。

创新了一套新的工作推进机制。跨越式发展以集中成立指挥部的方式,打破了部门间的条块分割,把局委的力量进行整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打攻坚战。

在郑州市跨越式发展8个重点工程指挥部的责任单位中,最少的也有4个局委,最多的则超过20个。指挥部形成的强大合力,成为各部重点工程的坚强推动力。

四、始终坚持注重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跨越式发展8个工程指挥部,每个都有四大班子领导参与,人大、政协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视察活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市上下推动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各县(市)、区也配套成立由四大班子参与的工程指挥部,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五、探索了推进工作的抓手。

在3年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也找到了一些推进工作的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一线工作法:担任八大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的均为市领导,通过召开跨越式发展联席办公会,他们始终处于建设工作的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工程推进中的问题和障碍,给予最快速度的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程进度。

困扰“快乐星球”发展的资金问题,大方桥梁的贷款难题,正是市领导通过联席办公会获知,并在会上现场办公解决。市跨越办有关负责人说,正是这种“一线工作法”真正实现了沟通无障碍,让困扰项目单位的土地、资金、政策支持等难题,得以更快、更有力度的解决。

“三个一”工作推进法。对于市里确定的22个重大发展项目,如生物化工、豫联能源、商城遗址等,项目前期均实施“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工作推进法,全程服务项目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进程。

六、重点突破战略见成效。

跨越式发展不是均衡发展,而是集中人、财、物,实行重点突破,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八大工程,均是符合国家、省产业发展政策,并在结合郑州市自身经济与区位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重点发展的这些领域对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因而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也是郑州市跨越发展工程取得成就的关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