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跨越之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农村 新跨越 新希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科学决策 打造新农村建设“制导系统”
新农村 新跨越 新希望
——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纪实
农民趣味运动会。
集雨节灌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新农村农民工农技培训。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许大桥 摄

本报记者 党贺喜 实习生 韩 英 杨 琳

三年行动,一举成功。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以及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以科学发展观为导航,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浓墨重彩描绘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画卷。

一千多个燃烧的日日夜夜,催生了干事创业激情;一千多个耕耘的日日夜夜,摘取了丰收自然之果;一千多个创新的日日夜夜,打造了跨越发展的“倍增器”!

剖开成果的“内核”,我们解读到的是广大农村发生天翻地覆巨变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动力——

2006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新农村建设列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八项重点工程之一,成立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安排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市直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市农业局编制《郑州市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市建委编制《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市交通局编制《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规划》,市水利局编制《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市规划局编制《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规划》,各县(市)区编制《郑州市新农村建设整治村改造规划》等。全市抽调千余名机关干部驻村包点,促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市12个市(县)区和2个开发区都成立了以一把手为指挥长的新农村建设指挥部,把建设新农村摆在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列入目标考核,严格目标管理,制定改造规划,狠抓任务落实,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推进提高。

2007年5月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河南郑州视察,进一步作出了“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示。

当年6月,市委、市政府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迅即在巩义召开现场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要求从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高度,从政治全局、发展稳定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跨越式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工程。

在这次会议上,郑州市响亮提出: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这一战略决策表明,郑州的新农村建设先行一步,在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省委书记徐光春等多次亲临郑州指导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和市四大班子领导,更是深入实际,走村入户,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关心支持,扎实推进。

得益于高效高速的决策机制,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序幕迅速拉开,奏响了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的时代强音。

新型机制 打造提速增效“离合器”

三年来,郑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领导责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有效地激发了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为保障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办公室,各县市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

坚持和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定点联系制度,市级领导同志每人联系一个示范村;二是蹲点调研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定期开展蹲点调研;三是工作汇报制度,市委、市政府和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经常听取各县(市)区、36个成员单位和10个专业组的工作汇报。

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2006年,围绕“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工作目标,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个贫困村建设,90%以上的村完成了组组通和“三有”建设项目。2007年以后,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强化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作思路,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面硬化村内道路建设,完善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改厨、改厕为重点进行庭院改造,结合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需要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训,整村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快把农村的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通过两年的努力,建成了103个重点示范村,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三年跨越式发展百村示范建设任务。示范村村庄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可看、可学的全新形象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示范村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效应。

创新机制,动态管理,督察验收,增强示范村辐射带动活力。2007年,我市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示范村管理的意见》,示范村建设实行自愿申报,择优选定,奖先汰后,动态管理,加强考核,整村验收的原则,对达标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重点奖励。榜样是无声的号召,示范是有力的标杆。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农民,不再等待观望,而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开展自己村的新农村建设,先后有新密郭岗、巩义张庄等15个村通过自主建设达到了重点示范村建设的标准。

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社会帮扶活动。新密市在开展的“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中,实施“一企一事一业”的以工支农模式。截至目前,在该市投入新农村建设的3.75亿元资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了一半左右。在郑州,“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帮扶”的投资机制正在形成。

发展路径 打造快速高效“运作通道”

回望三年历程,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这就是“点线结合,双管齐下”。

所谓“点”,就是示范村建设,以村庄为建设单位,通过发动群众、科学规划、分步建设、综合达标的模式,迅速改变村庄面貌,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村庄管理水平,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迅速达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所谓“线”,是指各级政府站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现有体制下,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文化、卫生、教育、社保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村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践证明,点线结合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既考虑了新农村建设的普惠性、长期性,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兼顾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和激励性,注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郑州市有2285个行政村,而且村情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围绕“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工作目标,使103个示范村变成了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区。它们不辱使命,引领着全市2000多个农村谋发展、上台阶、奔小康。

希望田野 旧貌换了新模样

三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日益向纵深发展,村村寨寨换新貌,展新容——

新农村建设催生文明村镇,靓化新村庄。2006年以来,郑州市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居住区、行政区、文化娱乐场所、计生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超市、老年活动中心、工业区等纳入统一规划,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成功创建一批卫生村镇、卫生家庭。新密市超化镇的黄固寺村,各项公益建设配套工程齐全,农民生活富足稳定、丰富多彩,这个村被评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荣获河南省康居示范村。

在管城区张华楼村,村民理事会出面动员群众拆除危房、空心房、残垣断壁,短短一个月,全村就拆除危房、空心房110间。中牟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家庭法人代表和联户代表制度,形成基层农村的无缝隙管理,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促进了基层民主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该县7个示范村2878家农户,全部与村委会签订了新农村建设协议书。

新农村建设衍生新型组织,延伸新产业。郑州全市农村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了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登封市白坪村新建的养猪场实现电脑操作管理;荥阳市西大村发展养鸡业和大棚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成立了养鸡和蔬菜两个专业合作社;新郑市薛店镇格大张村与新郑雏鹰公司合作,建起的养猪场,为新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103个示范村,产业亮点纷呈,有52个村建立各类合作社66个,带动农户3687户。

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知识化,培育新农民。郑州市整合培训资源,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和“阳光工程”,积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各县(市)区都建立健全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列支专项资金,不断探索创新农民培训模式。一大批能自富、敢带富的“土专家”、“田秀才”有了用武之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农村建设提升幸福指数,营造新生活。我市以创建文明生态村镇为切入点,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设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同时围绕“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星级农户”等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荥阳市广武镇桃花峪村、霸王城村,仿唐、仿汉农家建筑,别具一格。新密市马沟村、惠济区保合寨村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使全村农户基本用上了沼气,大部分农田用上了沼液肥,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果巡礼 数字见证新跨越

让我们浏览一组权威的数字,它们抑或见证着发展,显示了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抑或是发展的成果,它们的背后,是农民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公共财政大倾斜,新农村建设壮骨。2006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28.6亿元,2007年达到36.6亿元,增加30.6%。同时,市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2007连续两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103个示范村的1106个项目、27个重点示范村、25个整治村进行了奖补。2008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对76个示范村、100个整治村、56个产业项目及农民培训项目进行奖补。同时拉动各类社会资金达28.5亿元(包括村级自筹、农户投入、社会帮扶三部分)。

现代农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三年来,全市建成了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6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家,比2005年的127家增加1.05倍,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三年新建合作社350个,总数达到512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万亩,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136万多户。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4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位,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650元,比上年增长16%。

基础设施大延伸,城乡共兴又共荣。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3536.4公里,乡镇客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7%;新建集雨水窖25000个,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了7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2个县(市)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县B类标准;建设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塔1个、中继站7个,无线数字电视覆盖面达到90%;改造乡镇卫生院78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310所;建设农村文化大院555个;“万村千乡”工程农家店总数达到1755个,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3万多座,累计17万多座,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公益事业大发展,社会保障更扎实。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小学生年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230元、初中375元,贫困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2元/天,初中生3元/天。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人数达到396.37万人,参合率96.38%;

三年来,全市享受合作医疗补偿255.3216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32205.4万元。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100元提高到160元,全市享受低保农户55569户、104485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三年来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78所,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

新农村,农民建,农民主体作用更突出。三年来,在示范村建设中,村级和农民投入达到26.3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5.1%,充分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

驻村工作队,帮扶见成效。 三年来,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6837.4万元,帮建项目580个,引领作用凸显。

告别辉煌过去,再创新的精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新的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全市奋战在新农村建设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干部一定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率领人民群众,盯紧崛起新目标,以思想的新解放,开创农村的新局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