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唐 强 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引领城市未来。从2006年到2008年,我市文化建设走过了三年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回望这三年的足迹,辛勤的耕耘和汗水化作了文化强市建设的累累硕果,化作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郑州文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历史时期。总结三年的工作,如何评价这几年文化跨越式发展?记者采访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丁世显。
“这三年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十分英明的、正确的,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的大力推进下,文化建设在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文化的力量对郑州跨越式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丁世显告诉记者,这三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三年,是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文化大发展的三年,是顽强拼搏、改革创新、勇争一流的三年,也是全市人民群众得到文化实惠最多的三年,经验和启示归结到一点,就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建设强市跨越。
丁世显表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工作的先导,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改变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分的旧观念,转变了只重视文化的教育功能、不重视文化的产业功能的旧意识,树立了科学发展的观念、跨越式发展的观念,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全局中来思考,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安排,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统筹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文化发展有了更强的思想观念推动力。
思想观念的创新促进了文化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挥部创新思维、开阔视野,跳出郑州、跳出河南来谋划自身的文化发展,从中部地区、全国甚至世界范围来审视郑州的文化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破除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小进即满的思想观念,促进文化跨越式发展,紧紧抓住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精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举办重大文化节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敢于向全国先进城市看齐,勇于担当文化建设领跑中原、领先中部的使命,拉高坐标、勇争一流、破解难题,强力推进郑州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的新跨越。
思想观念的创新带来了文化发展新思路: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分类指导、共同推进,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在文化事业繁荣上,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如市内五区从过去没有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到目前达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了一大批文化精品,《风中少林》、《云水洛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快乐星球》、“小樱桃”动漫等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形成了整体影响力,文化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经济优势,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丁世显认为,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相比,我市文化建设仍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不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丁世显表示,我们在下一个三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组织实施新一轮文化建设工程,推进文化建设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在谈到如何实现下一个三年跨越式发展目标时,丁世显表示,文化建设工程指挥部将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工作先导,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之,我们要坚持和发扬文化建设工程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项目为载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立足中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着眼长远,打造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新龙头、新业态、新平台。”丁世显说,这样才能在全国新一轮文化大发展中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