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贺喜 实习生 杨 琳 韩 英 文 许大桥 图
“一要培育产业,发展经济,二要改善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四要不断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梳理三年来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历程,市委常务副书记、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马懿感从中来,总结出四个“关键点”。
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指挥,三年来,马懿走遍了各个县(市)区,田间地头寻计策,农家小院看整改。记者多次随同采访,一直关注他的兴奋点、着力点。
三年跨越,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可圈可点之处多多,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百村示范”目标超额完成,达到103个,尤为令人欣喜。三年的历程,有着太多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盘点,马懿着重对四个“关键点”进行了解读——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产业兴,农民富,建设新农村才会有本钱,才会有后劲”,无论是在大会上讲话还是在下乡调研,马懿都反复强调这一话题。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的这个“第一要务”已经在郑州的农村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家,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136万多户。同时,制定了《郑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的指导意见》,引导示范村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2008年,又在新农村专项奖补资金中单列了15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全市70个重点示范村中征集了63个产业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到年底有56个项目见到成效。
在新农村建设指挥部提供的有关材料上,记者捕捉到一组最温馨的数字:2006年,围绕“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工作目标,推进100个示范村和4个贫困村建设,90%以上的村完成了组组通和“三有”建设项目;2007年以后,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强化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作思路,全面硬化村内道路,建设完善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改厨、改厕为重点进行庭院改造。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3536.4公里,乡镇客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7%;新建集雨水窖25000个,实施农村安全水工程,解决了75.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改造乡镇卫生院78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310所;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3万多座,累计17万多座……对此,马懿的点评干脆有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目标!”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为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郑州进行了多方努力和探索。首先在推荐重点示范村建设中,就始终把农民自主申报作为前提。规定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制定了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村民参与度在80%以上的行政村,方可申报市级示范村,首先从制度上为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这样遴选重点示范村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群众观念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马懿加重语气说。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理事会等群众性民主监督管理组织,参与村庄规划、工程发包、质量监督等,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用好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这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马懿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四位市领导“坐镇”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书记、市长经常下基层调研,听取汇报,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选派两批驻村工作队员帮助示范村开展工作。定点联系、指挥长会议、督察等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跨越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农村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九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更高要求:“从2009年开始,每年要完成10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到2020年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展望即将启动的新三年行动计划,马懿认为,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个总纲,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遵循这个总纲,马懿强调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的要求,以思维观念的更新和政策举措的创新,在包括农村土地、金融、就业、合作经济、基层民主等制度的改革上大胆探索,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坚持党政主导,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