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图片新闻
新书架
男性版的《倾城之恋》
1
29
积善成德 天道酬勤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积善成德 天道酬勤

积善成德 天道酬勤

我1956年出生于嵩山,是饮嵩山的泉水长大的。

我崇尚老实善良——

善良永远是一种感化生命的力量。我的父母都是非常老实善良的人,父母的善行宛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点化着我的成长。我爷爷英年早逝,父亲张颍水三岁时与奶奶相依为命,苦若黄连。父亲大学函授毕业,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为人师表,厚道待人,对奶奶十分孝顺。母亲王秋娥和我外婆李氏一样,长年吃斋念佛,连个蚂蚁都不忍心踏踩,见了可怜的穷人宁可自己少吃一点也要尽力施舍。记得1961年冬的一天,家里太穷,揭不开锅,全家从早到晚没有吃东西,我更是饿得哇哇哭叫,母亲没有办法,跑到外村,借了几块红薯片,在火上烧烤,让我充饥。可当她发现邻居的小闺女也眼巴巴盯着红薯片时,就毅然决然地将红薯片一分为二给这位小女孩。对一个饿得要昏死的儿童来说,那红薯片是多么香甜诱人啊!我母亲曾带我到生产队的牛圈石槽缝里,一粒一粒地捡牛吃不住的麦粒充饥,一边捡拾,母亲一边流泪。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启蒙教育点燃我求知的热望。我的父母不仅教会我善良,而且给予我严格的启蒙教育。1962年春天,母亲和姐姐拉着我的小手,进了登封县王村小学一年级。白天老师教读“大小多少,上下来去”,我的读书声音最大。晚上回到家里,母亲烧香念佛,姐姐教我写作业。父亲在县城教育局工作,上过私塾,古文好,字也写得好,每年春节都无偿地帮乡亲写春联,尽善事。父亲要求我每天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帖,写30个毛笔字,月底他从县城回来批改。我上小学字写得比较好,老师酷爱,三年级时写的作业就参加全校的比赛展览,超过了高年级学生。小时候我爱练武术,爱打乒乓球,在照“全家福”时,手里还拿着一个乒乓球。有时候因打球几天不写大字,待父亲快回时,就连补写几张,父亲一阅,就“露馅”了,要打,奶奶就把我搂在怀里,妈妈也哭劝。最后,父亲严厉教训我,罚我读写背诵《唐诗100首》,教我背毛主席语录“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打人,不骂人,争当三好学生”。

孩提时代的启蒙教育太重要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几十年来,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忠孝仁善博爱文化教育的受益者,尊重领导,尊敬老师,尊崇德高望重的长者,老老实实读书研究,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兢兢业业争创一流。我像父母亲一样,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育德修身。尽管有时也因太老实善良而吃亏被骗受辱,但历史是公正的,社会总体上是公平的,最终还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谬误,成功永远属于勤奋忠厚善良的老实人。

可以说,《嵩山的流泉》“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一个以苦为序的老实善良之人所经历的事,从一个方面再现了时代历史发展的痕迹面貌。

我生于嵩山南麓,对中岳嵩山感情甚深。1979年在读大学二年级时,从图书馆里看到一本《说嵩》,知道古代汉武帝、武则天、李白、白居易等都到过嵩山,热爱嵩山。我就想,古代帝王、名人为什么钟爱嵩山?是因为嵩山文化丰厚。怎么弘扬嵩山文化呢?思索之余,逐渐形成了要编著一本有关歌颂描写嵩山诗文集的打算。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杨瑾、副书记苏文魁等老师非常支持鼓励我攻关。我就在1980年的暑假徒步考察了嵩山30多个景点,并积累资料,又利用一个寒假,经过不断的探讨,终于写出了《嵩山诗选注》一书,著名教授任访秋老师看后高兴地说:“人贵有志,学有专攻。现在你若研究唐宋文学,很难超过全国名家。但若深入研究嵩山少林文化,全国名家定超不过你!”欣然作序给以推介,地质出版社出版,该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研究介绍嵩山文化的第一本专著。

我曾患肺结核病住院。身体是“1”,其他什么名利、爱情、地位等都是“0”,没有“1”,“0”有何用?必须健康地站起来!我前往嵩山少林寺请教释德禅方丈健身方法,德禅大师为诚所动,教授我秘传“禅定气功”,配合药物治疗,肺病半年后即痊愈。我把学练少林功夫的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引起反响。1983年,中国旅游出版社范云兴教授邀我主编《少林武术》丛书9本,发行数百万册,开了系统研究少林武术的先河。1983年,我曾拜访著名作家姚雪垠、臧克家、田间,请教作文入世秘诀,与霍松林、陈迩冬、李瑛、林从龙等大师说嵩山写少林,信札往来,谈诗论文,他们赠诗鼓励,我结集出版了《少林诗词选注》一书。1984年,我前往北京大学拜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为师,他在“三松堂”书屋教导我“二程嵩阳书院新理学”,使我受益匪浅!

1985年,我亲爱的宝贝女儿出生,我和妻子王素珍桑梓嵩山,同桌研文,给她起名“张小羽”,意“张开羽毛飞翔”。心中有希望的太阳,人生才会充满力量。我笔耕不辍,同年出版《中国艺术之最》一书。1986-1989年,又先后主编出版《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丛书4卷8册(120万字),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称其“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校园文学的空白”;主编出版《中国文化之最》(160万字)、《花鸟诗歌鉴赏辞典》(150万字)等20多部专著,得到魏巍、冯英子、孙玉石等名家评论,为学术界同仁惊诧,被新闻媒体专访赞扬。苦和甜、失与得是紧密相连的。这一阶段也是我青年时期最值得骄傲和较为充实的时日,养成了每日早起练少林武功,天天读书思考写作的习惯。习惯成为幸福乐趣,直到现在,我的星期天、节假日也大都是在办公室、书房度过的。我感到,读书创作,文思泉涌,一日不读书报就像缺少什么,不记日记写文章就感到怅然若失。自认为把握住今天,胜过两个明天,在三尺书桌指挥“千军万马”,笑看云起花落,直抒胸中豪情,以德立言是何等惬意啊!

1994年8月我亲历了登攀嵩山峻极峰之不易,顿悟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发展,只有跳出书本之外做有用学问才为成熟人生的道理。坎坷是良药,知识出智慧!我发誓“在不惑之年要出不惑之书,要完成一部全国第一的著作”。我在实践中思索,在工作之余系统研究嵩山少林文化,开始动笔著书。我用散文的笔法写出理性的东西,力求深刻有哲理,起书名为《少林文化览胜》。作家同学孟宪明看后,建议我重写,应写成其他人都写不出的嵩山少林文化论文,在理论上来个飞跃。1995年,我再写第二稿,分18篇论文陆续发表,结集为《中国少林文化论》。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将要出版时,著名教授、省文化厅副厅长周鸿俊老师看了,认为很有价值,是对少林文化的新发现,但他建议我再增加旅游经济,来一个新突破。此时我实在太累了,不想改了。众老师给我鼓励,我在节假日废寝忘食,曾累得晕倒在书房,但仍手不释笔,拼搏向上,经三易其稿,不断完善,终于成就了47万字的《中国少林文化学》,从21个方面对嵩山少林地区的禅宗、道教、儒教、天文、地理、建筑、武术、医药、经济等文化奇观进行探索,总结出其发展轨迹,建立起“中国少林文化”体系,构成了一门学问。

我2004年出版专著《神奥嵩山》(58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评价“求索嵩山神奥处,谱写中原文化魂”;中央文史馆馆员侯德昌教授评价“用先进文化弘扬精神,借秀美山水再创辉煌”;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教授作序称《神奥嵩山》“内容丰富,生动中见神奥,平实中见深情”,是“有益之卷”。

积善成德,天道酬勤。在《嵩山的流泉》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本书编委会及众多的刚正不阿的领导、老师、朋友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的强有力的无私支持、培养和爱护!愿嵩山的圣洁泉水,永远滋养保佑他们这些好人及那些过去虽干过坏事但今天愿意改正的人,全家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因为世界需要更多的和谐,需要更多的爱!

嵩山流泉,润物永远……

(本报有删节)

编后:近400万字的9卷本文集《嵩山的流泉》日前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管理学博士、著名文化学者、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张国臣教授继近年创立“中国少林文化学”、在CCTV推出长篇电视文化风光片《中岳嵩山》、用新学科新方法探索研究政法文化之后的又一新成果。

作者早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就把一个文化探险者的步履印满嵩山和浩瀚书卷之中,从少林禅宗、武术文化,到政治、经济文化,再到政法、党建、社会文化,30多年如一日,勤奋不辍,终有大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