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冯爱萍:希望明年更好
罗伯特:河南一切“OK”
为追逐梦想而奔跑
奥贝:进球百分百
建业航体完胜绿城
要有好结果
也要好过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为追逐梦想而奔跑
——2009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剪影
九胞胎娃娃助威团

本报记者 陈 凯 王 璇 李 娜 郑 磊

“努力奔跑,抛弃所有烦恼;努力奔跑,只为激情浪潮……”这首专门为今年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创作的歌曲《奔跑》,唱出了所有参与马拉松赛的人们的心声,无论是普通的参赛选手、还是有特殊身份的选手;无论是场边观看的群众,还是为参赛选手服务的志愿者,为了参与马拉松这个共同的梦想,人们汇聚在郑开大道上,人们开始了为追逐梦想而奔跑,“曾经的分分秒秒,只为这一刻的骄傲;你是否感到,曾经的痛苦煎熬,换来这一刻的燃烧;风停在发梢,含着泪水你在微笑;梦越飞越高,不怕挑战不怕跌倒……”

看,那壮丽的中国红

红色的朝阳、红色的旗、红色的海洋、红色的心……红色成了昨天郑开马拉松赛场的主旋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万岁、爱心马拉松’是赛事的主题,所以我们把运动员的参赛服都做成了红色,就是为了表达参赛选手的一片赤诚爱国心。”本届郑开马拉松参赛服装主赞助商相关负责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据了解,除了体现“祖国万岁”这一主题外,本届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还将大打爱心牌。赛事组委会将从每位参赛选手的报名费中拿出1元钱捐给慈善机构。另外,几个赛事赞助商家也会捐出相应物品供组委会拍卖,所有款项均会捐给慈善机构。

放眼望去,整个郑开大道仿佛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中,比赛开始后,“海洋”波涛翻滚,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去。“我们把国旗画在脸上,就是想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觉得只穿一件红色的衣服还不能表达心情,就把国旗画在了脸上。”一位参赛选手一边奔跑,一边笑着向记者秀他脸上的国旗。壮丽的中国红,激情的运动员,滚滚的爱国心,构成了一幅雄伟的红色画卷,让郑开大道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恋,那特殊的奥运情

王百姓、李志平、娄源永、薛荣、陈培青……昨天上午,来自全省各地的15名奥运火炬手也在郑开大道上过足了瘾,8:30,随着一声枪响,火炬手方阵开始领跑本届马拉松,这些和奥运圣火亲密接触过的火炬手通过马拉松将奥运理念传播得更加深远。

虽然都是业余选手,但欲一较高下的架势还真有点比赛的气氛。比赛途中的火炬手们还被不少选手认出,诸多选手都愿意和偶像一起奔跑。

来自中牟的农民电影放映员娄源永说道:“出发时还冲刺了一下,一直跑在最前面,就怕别人超过我们。虽然这只是象征性的参与比赛,不过由于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还是相当兴奋。”在比赛的终点站,记者见到了坚持到最后的陈培青,他跑出了2小时35分18秒的好成绩。今年48岁的陈培青是信阳运输公司淮滨汽车站的一名普通职工,参加工作近30年,除了在工作上恪尽职守,还特别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是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角膜捐献志愿者。

“今年已经是第六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了,我觉得这就是奥运精神的延续。”陈培青说。

爱,那执著的拼搏劲

“早就听说今天举行马拉松比赛,我们8点多就站在这里等着看比赛了。”在郑开大道两旁,围观加油的群众早早在翘首盼望着选手的经过。一位名叫梦雨的姑娘是大河庄人,她和伙伴们一早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从家中赶到赛道两旁。她说:“我们不是志愿者,可是我们也想为运动员加油助威呢。”

和梦雨站在一起的是一位老太太,来自中牟县,她拉着自己的孙子、孙女,看到有运动员经过,老少三人共同高喊“加油”,看到汗流满面的运动员,老太太不时地蹦起来给他们助威。她说:“孙子、孙女这几天正好放假,我就一大早拉他们过来看看马拉松,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拼搏。”

和他们一样,从马拉松的起点到终点,路两侧都是群众,每每看到运动员的身影,他们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加油助威,喝彩的声音此起彼伏,看到有运动员摔倒,他们心疼地唏嘘;看到第一团队夹在几个外国人中间的黄种人,他们奋力地呼喊……有的群众脸上画了红旗;有的群众和志愿者一起给运动员送水;有的群众看到快要跑不动的运动员,在跑道外追赶着给运动员加油……

赞,那无私的爱奉献

鲜花与掌声不仅献给赛道上运动员,也献给那些为运动员服务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每一位马拉松的参与者,他们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喝彩。

昨天上午11时许,一位选手突然开始踉踉跄跄,被巡逻至此的市三院急救车救起,随车的马婉嫕大夫诊断,这名选手一切生命体征正常,只是精神紧张,加上运动过量导致大脑过度缺氧。“为了不影响运动员发挥,我们慎用西药镇痛剂,而是用中药,并准备了大量糖盐液体和高渗糖,去年就有很多选手出现低血糖。”谈起马拉松紧急救助,马婉嫕大夫如数家珍。他们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无私地为运动员“排忧解难”。

在中间点站,记者见到了中州大学特殊教育手语翻译专业的志愿者杨雪琴, “能帮助别人是我的荣幸,同时让我开阔了眼界。”由于路边供水要从郑州统一配送,远离郑州的志愿者们就得起个大早。“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忙活了,都是顶着月光出门,但是看到选手们在最累的时候能喝上一口甘泉,我们累并快乐着。”志愿者琳琳乐呵呵地表示。

奔跑,永不停步;奔跑,永不放弃。今年的郑开马拉松赛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明年,我们依旧在郑开大道上奔跑。

本栏图片由本报记者李 焱 宋 晔摄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交流的时候,是用手语;他们相互鼓劲加油时候,是用手势。昨日的马拉松赛场上,一支无声的队伍让这个比赛温情了许多。

70岁的白凤翔是我省著名的油画师,作为一位聋哑人,他站在共300人的聋人马拉松方阵里,这是他第二次参加马拉松了,他用手语告诉记者:“残疾人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便,可是在意志上,他们一样很棒。”

在比赛之前,这支方队的运动员和其他选手一样做着准备动作,或者弯腰,或者弹跳,不同的是,他们之间如有交流,是用手语来表达,而他们给对方的鼓励和支持,则是用微笑和竖着大拇指的手势。无声的方队、自信的笑容,让无数的围观者感动。

“九胞胎”最闪亮

昨天上午,刚起跑不久,参赛选手你争我抢地向前冲,九个大约只有3岁的小家伙儿慢吞吞地奔跑在郑开大道上,从远处看他们不是“九胞胎”吗?身穿同样的衣服,身后还打着“郑州九胞胎娃娃助威团”的条幅,他们的出现立即成了全场的焦点。

其实这“九胞胎”是来自两个家庭,其中一家是四胞胎、一家是五胞胎,他们因为平日里在一个幼儿园,大伙儿已经把他们当成一家人了,别看他们只有3岁,但是五胞胎的妈妈周女士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让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好身体应该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李 娜 王 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