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散文

谒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宋 默

傍晚,我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抵达绍兴。原担心天气会影响第二天的行程,哪知翌日,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浴过的城市清新素雅,一下子给我接种了“忆江南”的情愫。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中学大学里的课文,我因读过背过而记忆犹新。由于崇敬鲁迅,自然爱屋及乌,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早就心向往之。这次有幸来到绍兴,岂能错过拜谒的机会。

穿过鲁迅故居的几串院落,便是鲁迅所说的百草园了。环顾四周,感觉不像鲁迅笔下描绘的场景。北端多了故意炫耀的花厅,西首多了扭捏作态的假山,据说这些都是朱家买过之后再造的豪华。除此之外,还有为方便游客参观而铺设的水泥路面和新增的购物场所。这百草园虽没有先前那样质朴,却也大致保持着原貌。鲁迅少时发现蜈蚣的“那短短的泥墙根”便是原物,只是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蜈蚣?

百草园曾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鲁迅儿时在此不仅捉虫捕鸟,还摘桑葚、挖首乌、堆雪人,并时常带有破坏性质的玩,自由的不亦乐乎。

从鲁迅故居的规模看,鲁迅儿时的生活质量相当的高,非寻常百姓所能企及。鲁迅的爷爷出身进士,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我孤陋寡闻,不明白这是相当于院士呢,还是相当于哪一级别的行政长官,不管如何,可以断言他是位封建士大夫。既如此,有这样的家业,便不足为怪。只是在鲁迅13岁那年,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入狱,加之其父又在长期卧病之后去世,导致家道衰落。因此,才让这个小小少年的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世态的炎凉,体会了人生的巨大反差,发现了“仁义道德”背后全是“吃人”的本质。

环境决定性格。我想,鲁迅的叛逆性格也是由环境形成的。偌大的院落,从破败到易手,使鲁迅逐步成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旗手。

出鲁迅故居东行数百步,往南过一座小石桥,就到了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由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爷爷定名,取“为学当以三余”之义。“三余”即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指学习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后来,寿镜吾的爷爷寿峰岚发现:宋代大诗人苏轼对“三余”之说倍加推崇,曾作“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来抒发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据此,寿峰岚又将“余”字改成了“味”字。何为三味?据文字介绍,寿峰岚的曾孙寿洙邻说:“幼时听父兄传言,三味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至于出自何书,已经查不着了。”其后人都查不清的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此大做文章。

三味书屋面积不大,约有40平方米。因为老师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所以在绍兴城里成为很有名的私塾。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厅堂正中后墙上悬挂的三味书屋匾额和匾额下的松鹿图。图前放置的桌椅,乃老师传道授业的讲坛。挨着讲坛依次摆放的课桌,是学生自备的,显得参差不齐。这里也有一个后花园,比百草园小得多,植有桂树和腊梅。在这秋季,桂树和腊梅颇显老相。

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就读。他的课桌右上角刻有一个“早”字,是鲁迅自勉的物证。鲁迅13岁那年,稚嫩的双肩便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一天,鲁迅先到当铺当了东西,又去药铺为病重的父亲买回了药,因此上学迟到了。老师见状,十分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孩子还睡懒觉,下次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后,点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默默地回到了座位上。为了提醒自己今后遵守时间、发奋学习,他便刻下了这个“早”字。

但凡有成就的人,从不放纵时间。鲁迅成功的基点也在于此。若不是鲁迅有高超的掌控时间的能力,岂能创作出近千万字投枪、匕首般的作品来呢?鲁迅珍惜时间的习惯,是从刻那个“早”字开始的。

这个“早”字的另一面意义,说明鲁迅在三味书屋就读期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他学习刻苦,对读书能够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因而比别的同学学得快、学得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那么,这就给我带来了一个困惑。

没去三味书屋参观之前,一直认为鲁迅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是非常抵触的。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受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影响;二是受了叶鹏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我是画画……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叶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在介绍鲁迅时说:“鲁迅自幼受封建教育的折磨……尤使童年鲁迅惊恐和反感。”果真如此吗?现在我不能认同了。刻这么一个“早”字而没有用功学习,不是挺矛盾的吗?何况鲁迅历来都是拿来主义者,“拿来”并不是推崇,而是为了批判。从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祝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封建社会包括封建礼教了解得既深又透,否则,也不会对封建礼教形成入木三分的批判。

鲁迅爱自嘲,是不是自嘲的缘故,才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呢?我只这么想,并不敢断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