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通讯员 蒋少阳 图
核心提示
2008年10月,“文学豫军冲浪”事件引起读者和媒体强烈关注,11位河南作家挂在网上的作品,如今总点击量已经过亿。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等业内知名人士撰文表示特别关注。昨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省文学院发起,河南省33位作家集体签约新浪,将“文学冲浪”进行到底。
33位作家集体“冲浪”
昨日,在河南省文学院的会议室,河南省文学院和新浪网举行盛大仪式,文学豫军中的33位作家与新浪读书签约,把文学豫军创作的优秀成果通过新浪网展示给网民。
这次签约的33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是:郑彦英的《石瀑布》,侯钰鑫的《东方艳后》,杨东明的《信天翁之恋》,墨白的《来访的陌生人》,乔叶的《我是真的热爱你》,孙方友的《女匪》,陈铁军的《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南豫见的《画地为牢》,景文周的《知无常》,董陆明的《拉锯地带》,郭昕的《城市课》,韩露的《落红满地》,郝树声的《隐形官阶》,计文君的《天河》,李建军的《乱红》,李良的《欲望之门》,廖华歌的《玉皇岭》,南飞雁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孙瑜的《隐隐作痛》,行者的 《非斯》,杨晶的《让爱永远陪伴你》,张功林的《锦城面孔》,张克鹏的《热泪》,王晋康的 《蚁生》,王安琪的《乡村物语》,杜立新的《豹王》,冯继然的《逃亡》、《桃花沟的女人》,马本德的《望城》,陈少华的《马路课堂》,程韬光的《太白醉剑》,冯炬明的《三块地》,李天岑的《赖四偷婚》,焦述的《风流小浪底》。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文学豫军”是中国文坛一支引人注目的劲旅,河南作家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上具有重要地位,在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并拥有不少深受网友喜爱的作家,此次新浪网来郑州和33位作家签约,无论签约人数还是规模,对新浪来说,都是第一次。
“网上冲浪”有喜有忧
河南作家“网上冲浪”已不是头一回。2008年10月21日,当时新浪网读书频道曾在北京与李佩甫、郑彦英、张宇、杨东明等11位河南知名作家签约,向近3亿新浪网友推荐文学豫军的作品。眼下,打开新浪网读书频道仍可以看到,“河南省文学军团签约新浪”专页一直有很高的关注度。
作家“冲浪”,效果怎样?昨日,新浪网图书频道副总编辑姚文坛在接受采访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河南第一批签约作家的总点击量已经过亿,其中,张宇的《疼痛与抚摸》点击率高达600多万次,焦述的《市长手记》成了时下网上流行的官场小说,点击率突破500万,杨东明的《谁为谁憔悴》的内容简介挺吸引人,点击率达到1000多万次。
孟波表示,作品挂到了网上,经过网站的包装和推广传播,不仅对作家作品直接起到宣传效应,同时还能使作家在拿过出版社支付的稿费后,再从网站获得回报。因为,如果作品在网上的点击量达到一定数额,将会被转为收费阅读,目前的收费标准是千字三分钱,收取的费用由新浪和作家之间按三七的标准再分配。
记者了解到,在第一批“冲浪”的河南作家中,已经有作家从网站拿到了这笔稿费。当然,来“冲浪”的作家也有受点凉、呛几口水的,但一直极力促成传统作家与网络媒体对接的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认为,河南作家群过去“埋头创作、不事张扬”,能够接受新的平台的检验、把作品挂到网上,体现了河南作家的自信和勇气,只要是好作品,无论它的传播媒介是网络还是纸质,都会有读者认可和喜爱。
郑彦英说,这次33位作家的作品都由作者上报,经文学院筛选把关,基本代表了河南文学豫军目前的创作实力和水平。因为考虑到网络阅读的受众更追求阅读的愉悦和快感,因此这次上网的几乎都是小说。
网络阅读PK纸质阅读
对签约的河南作家来说,他们都是在纸媒上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写作根植于深厚悠久的书面书写传统,追求和体现厚重、严谨的传统价值观,然而,网络正在有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作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一个重要群体,河南作家“网上冲浪”都是第一次直面网络给中国文学的书写和阅读带来的巨大冲击。孟波表示,他们愿意应对这种冲击,表明河南作家很勇敢。
孟波说:“作品的阅读方式改变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首先是扩大影响力,增加了受众,也有可能会反过来影响作家的表达方式。因为在以往传统的纸质媒介,作家几乎不可能听到读者的赞誉或批评,更谈不上就作品和读者进行探讨、互动,而在网上,书写者必须面对众声嘈杂,作品拿出来效果到底怎么样,能否受网友欢迎,你的小说究竟有没有人看,点击率是最直接的反馈。“网上冲浪”可能会使传统作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
当问及网络平台门槛低,作品放到网上被人免费阅读、下载,会不会影响纸质作品的销量时,孟波说,在最新的一次权威统计中,纸质阅读率占35%,而网络阅读率是38%,而且两种人群都保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几乎没有重合,因此大可不必担心纸质作品的销量问题。
河南作家集体网上冲浪,这是一个勇敢的开端,然而,它的意义远不在于转换媒介、走向更多的读者,更重要的是,由此,主流文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何在保持对文学传统的信念的同时,寻求新的阅读和写作方式中的新的可能性。